• 李督一

    学生

    诺贝尔奖得主布莱恩·施密特讲座聆听者 李督一


    当澳大利亚国立大学前校长、著名的天文物理学家布莱恩·施密特教授走上讲台时,我握紧了手中的笔记本。这位因发现宇宙加速膨胀而获得201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的学者,此刻就站在离我不到十米的地方。

    讲座伊始,他便将我们带入了宇宙的深邃时空。通过观测数十亿颗恒星,科学家重建了银河系的形成史——那是由数千次星系碰撞谱写的壮丽史诗。那些碰撞中诞生的星流,如同宇宙中绽放的烟火。当教授展示詹姆斯·韦伯太空望远镜发现的红移值14的星系时,我屏住了呼吸。那里的光线被宇宙膨胀拉伸了14倍,意味着我们看到的是130多亿年前的景象。最让我着迷的是关于暗能量的部分。正是施密特教授1998年的发现,让我们知道宇宙中约70%是这种神秘的存在。他说暗能量的密度不随时间变化,而物质密度却在宇宙膨胀中不断降低。我想起海潮退去后显露的礁石——随着宇宙的演化,暗能量的主导地位将越来越明显。

    在提问环节,我举手问出了那个困扰已久的问题:“施密特教授,在电影《星际穿越》中,宇航员进入了高维空间。在您的宇宙学框架中,我们该如何几何化地理解一个真实的四维空间?而一个如电影中描绘的高维生物,又该如何感知我们的世界?”

    他看向观众:“光速有限,当我们凝视遥远的星系,看到的已是它亿万年前的影像。天体在运动,宇宙本身在膨胀——你必须同时思考物体‘在何时’与‘在何处’。正是这种时空的纠缠,引出了弯曲的时空,也让一切变得……”他微微一笑,“异常复杂。”“至于五维生物?”教授幽默地耸耸肩,“《星际穿越》的编剧很棒,但关于五维,我得说——我有些研究这个的理论物理学家朋友,恐怕还得再花几年才能真正理解。”会场里响起善意的笑声,听众们思考回味起来。

    讲座结束后,我走在路上,夜空格外清澈。仰望夜空,我意识到,每一缕星光都是穿越了漫长时空的信使。施密特教授和无数天文学家的努力,就是教会我们解读这些来自宇宙深处的讯息。记得教授在结尾时说,目前哈勃常数的测量还存在矛盾,这可能预示着新物理的曙光。我想起自己在实验室里常常遇到的异常数据,有时候,正是这些“不和谐的音符”指引着科学的前进方向。

    当我再次仰望星空时,感受到的是一个个等待被解读的宇宙故事。或许有一天,我也能成为解读这些故事的人。

    >>详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