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8/06/19 10:25:07
点击:
“少年子弟江湖老,红颜少女的鬓边终于也见了白发。”年少读时不觉怎样动心,但当我在山大的时光度过了21个春秋,特别是在参加完最近几天中文系85级硕士30周年返校聚会活动之后,这句改编自京剧《武家坡》被金庸化入《倚天屠龙记》里章节的开篇词让我突然之间真切地看到了年轮的光影斑驳。在返校的16人中,有国外著名大学的教授,有定居国外的企业家,留在国内从事中文专业研究的几乎都成为了教授、博导,其中仅长江学者就有4位。这个班级29名同学中不少人毕业之后的30年间再也没有见过面。再次相见,当时风华正茂的青年都已鬓发斑白。但是返校的系列活动却让这些老一辈中文人重新焕发了青春与活力。
想到即将要毕业的你们,我不由地陷入了深深的思考,今天的你们,18届的鲜衣少年,10年之后,20年之后,甚至30年之后,你们将会变成什么样子?
其实,我不担心大家不能出人头地,我担心的是大家在用力攀爬的过程中淡漠了中文人的家国天下情怀。从孔子周游列国,到孟子游说诸侯,从班超的投笔从戎,到李白的仗剑去国,从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再到顾炎武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几千年来,中国文人都将“修齐治平”作为毕生追求的“内圣外王”的大道。不管天愁地惨,江山改易,王朝更迭,这个梦想总有一代又一代正统的文人在黑暗中踬蹶前行薪火相传。一位哲人说得好,每一个中国文人都有一个仗剑去国的英雄梦。这个家国天下的梦想传到今天,中文人的所学所为仍然是它的最佳代言。
诚然,我不在意大家是不是能够富贵归故里,我更怕大家在日复一日的艰难中忘却了知识分子的千秋事业。文章乃“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事”,是因为它蕴含的思想、哲理乃至其本身的风骨华美都可以移风易俗,涵泳气节。孔子删诗书,定礼乐,作春秋,授徒讲学,圣贤教育,泽被后世。所谓素王,天爵者,盖当如是。在当今这样一个灵魂明显跟不上身体的时代,如果知识分子特别是文史专业的学生、学者不能为人类的未来建立一种融通古今中外之所长的新的文化机运,可能很快就会出现“狮子身中虫,自食狮子肉”这样的局面。化解这样的危机,中文的学子们责无旁贷。当然,我们应该庆幸生在这样一个幸福的国度和伟大的时代,大家可以有这样的豪情——功名毕竟属书生。
然而,我也竟并不关心大家是不是著作等身,我更希望大家经过几年的耳濡目染已经具有了文学院重情义的精神气质。首要的一点就是师生之情。师道是中国人一贯遵循的伦理关系中的重要一维,中文人最重师道传承。在这次聚会期间一位老学长说,在离开学校的这些年,最听不得别人在学问、生活等任何事情上批评自己的恩师,不论对错,不分场合,一旦听到就必须马上力辩回击。这是我们的局限,也是我们的荣耀。“情义”还有一层含义就是同窗之情。大家在人生最美好的时光,能够在一起读书、吵闹、长大,这是一种多么美妙的遇合。我猜想,文院同学耳熟能详的那句“青春读书处,永远一家人”应该是由杜甫写给李白的那句诗“匡山读书处,头白好归来”演化而来,只是心境不同,局内局外有异。
好了,18届中文的毕业生们,最后,还是呼应一下主题,效颦一首李白的送别诗,以充骊歌。
何处堪为别,海右稷下门。
临当上马时,延生祝金樽。
疏食曲臂枕,芝兰芳九畹。
凤凰紫泥诏,庙堂惠万民。
同归无早晚,四海我清源。
人生纵不见,交柯木共荣。
【作者:文学院 王萌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浩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