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山大日记:历史学院教授 杨加深

发布时间:2013/07/05 17:57:12   点击:  

7月4日 星期四

  回到济南,回想起在青海招生的日子,感受颇深。

  在我的理解中,校友就是曾经在同一所学校读过书的人,未必曾谋面,更不是指同专业、同年级或同班的同学。我们学校的校友,我不认识的远比认识的多得多,而青海的校友,更是一位也不认识,只是在去青海的前几天,才略微知道了少数几位校友的名字。总之,校友在我的脑海中,还是一个相对模糊,甚至有些陌生的概念。

  按照学校规定,我们学院被安排到青海西宁做招生宣传和咨询工作,院里提前联系了青海校友会,这是历年的惯例。更何况我是第一次去青海,更需要他们的帮助。

627-29日,是西宁市几所中学选报志愿的日子。我和李华阳老师于26日深夜,更确切地说,是27日凌晨才赶到西宁机场的。青海校友会岳才春秘书长(中文83级)一直等候,并亲自接机。无论是此前的电话问候,还是见面后的言谈话语,都令我们倍感亲切。此后两天在湟川中学、青海师大附中的招生宣传和咨询过程中,也多赖青海校友们的接送和招待。此外,在当地校友的安排下,我们还有幸见到了慕名已久的塔尔寺和青海湖。

  校友们对山大的感情很深,坐在一起吃饭,话题也就无一例外地聚焦到“山大”上,昔日的学习、生活、老师、同学,后来怎么到的青海、什么时候又回母校……可谓娓娓道来,如数家珍。他们热情、质朴,因为有山大这个共同的话题,我们像是多年不见的老同学或朋友,他们对我们没有丝毫陌生感,就像我们对他们也全然没有陌生感一样,这让我对校友的理解顿然有了一个更深的认识。我们的回忆也被带回了昔日的大学时期,尽管我的大学时代比他们晚,而且我的本科也不是在山大读的。对母校目前的发展,他们也丝毫不比我们知道的少,网络发达了当然是一个客观原因,但其中更能体现的,却是青海校友们对母校的关心,因为没有对母校的关注,再先进的媒体也无济于事。

  王凯军校友性格开朗,很善于表达,他的一句话,把校友们的谈话气氛推向了高潮。他说:“和许多著名大学一样,山东大学也并非十全十美,但这话我说可以,却听不得别人说。”这是一句很能引起山大校友共鸣的话,相信其他学校的校友也有同感。虽多少有点“自私”,但却是百分之百的肺腑之言。

  其实这句话我不是第一次听,徐显明校长《在2012级新生开学典礼上的致辞》中就说过这样一段话,几乎所有的山大人都知道:“任何人只用初来乍到的一个月的时间是无法对一所大学有理性的认识的,但当四年过去,当你离开山大的时候(现在说这话有点过早),你才会感觉到她的伟大。所以这四年当中我允许你批评她,抱怨她,而四年之后当别人要批评她,说她‘不’字的时候,在你那儿就通不过了。你会奋不顾身地去捍卫她,去赞美她,并且时间愈久,你会愈感觉到她的伟大。” 徐校长的这段话说过一年后,我在青海校友的嘴里又一次听到了,虽表达方式不同,但意思是完全一样的。

  我觉得,这句话是每一个山大校友的心声,它存在于每一个山大校友的内心深处,是界定山大校友的一个软标准。唯一不同之处在于有人说出来了,有人藏在心里,所以当一个人说出后,就马上能产生强烈共鸣。

  校友们的孩子中,有今年参加高考的,也有明后年参加高考的。一旦成绩达到了,让孩子们报考山大也几乎成为所有青海校友的愿望。有一位校友说:“我父辈是山大的学生,我是山大的学生,我也希望孩子将来能成为山大的学生。”类似的话也在家曾住山东而现在青海工作的家长中多次听到。

  青海的校友们,离开母校时间最长的应该有几十年了,他们的身上,已经多少带有了一些高原的气息,但没有改变的,是对母校永恒的眷恋与关注。

  此行我们见到的山大青海校友有岳才春、海平、路霖、李卫东、王凯军、王利民、郭辉等学长,敬爱的在青海工作的学长校友们,我们回到济南啦,写下这篇日记,衷心祝愿你们身体健康,事业更上一层楼!

 



【作者:历史学院副院长,教授 杨加深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子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