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13/08/03 17:43:51
点击:
由山大学生就业与发展指导服务中心举办的第九届暑期校友寻访活动,从7月10日出发到今天——20余天的行程画上了句号。
其实在以前,我一直认为在网络和通讯技术如此发达的当代,自己关注的人时刻都在身边,但是,在这次20余天的走访之后,我已然深信:网络再高端,通讯再发达,也不能代替人与人之间面对面的交流,有些地方你就得去走一走,有些人你就得去见一见,有些事情你就得去聊一聊。品茶论道,追寻“君子之交淡如水”的意境,把酒言欢,追寻“高山流水觅知音”的情怀。共怀峥嵘岁月,共叹似水年华,于是我们和校友之间有了更深厚的感情,更有了思想碰撞的火花。
在这20余天的时间里,从济南出发,广州、深圳、厦门、泉州、福州五个城市,从北到南,再从南到北,与不同时期,不同地域,不同行业,不同岗位的山大人亲密接触,聆听无数山大人的故事,了解不同的人生经历,体会不同的个中滋味,一次次感动,一次次震撼,一次次升华,感慨万千。
感慨于校友们的山大情怀。母校,对于校友们来说,不仅仅是一个学习和生活的地方,这里有他们太多的记忆。小树林的笑语欢歌,图书馆里的卷卷书香,实验室里的发现与思考,宿舍里的彻夜卧谈……校友们都怀念着曾经他们在山大流淌的欢乐和希望,挥洒的青春和汗水,呐喊的豪情和壮志……伯刚学长谈到自己对于母校的感情,对于母校的思念,言语之间,我们的小记者们也默然泪下,是感动,更是敬佩。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厦门校友聚会时,来了三位51级的校友,他们已经是83岁的高龄了。他们深情回忆了自己在山大的生活,说到动情之处令在座的人唏嘘不已。对于他们来说,那个红火的年代里,山大承载了最美好的记忆,是山大让他们看到了一个更广阔的世界,是山大给了他们无坚不摧的力量,让他们可以在人生道路上迎风破浪。访谈结束之后,他们还与寻访团队员们聊了许多,从人生观到价值观,一言一行无不让人感受到他们对国家和社会的拳拳之心、对后辈们的殷切关爱以及对山大文化传承的美好希冀。
感慨于校友们的山大烙印。此次寻访,不管是企业人力资源经理还是各界校友,都认为山大的学子有着最突出的特点:脚踏实地,作风朴实。从和校友们的交流中了解到,在工作和生活中他们都用山大“山之魂,海之韵”的文化来熏陶自己,用山大“壁立千仞,海纳百川”的精神来鼓舞自己,用山大“气有浩然,学无止境”的校训来激励自己。踏实做人,勤奋做事。当我们告诉校友们,山东大学正致力于培养“三实三又”即基础扎实又富于创新,作风朴实又善于沟通,做事踏实又勇于进取的创新型人才,正全面实施素质教育和教育创新,完善融“知识学习”和“人格培育”为一体的人才培养体系,探索“一个目标、两个平台、三篇文章、四种经历”的本科生人才培养模式和“一个学生、两个导师、三种经历”研究生培养模式。大家都一致认为这样的人才培养模式很好,也必将为国家培养更多的优秀人才,作为校友他们感到由衷的自豪。
感慨于校友们的奋斗历程。寻访途中,校友们不管是功成名就,或者是事业有成,还是正在奋斗,都一如既往地努力着。他们曾经失败过,灰心过,哭泣过,但是他们都不曾放弃,都在努力去寻找自己最好的状态。他们告诉我们最多的就是,要有自己的人生目标,近期的,远期的,宏大的,渺小的,不管怎样都要为实现目标而努力。尤其是在上学期间,一定要做好学涯规划,做好职业生涯规划,要试着做职业测评,了解自己的职业兴趣,了解自己的人生追求,再去谋划自己的未来。也可以尝试着去参加一些职业大赛,既了解自己又锻炼能力。这些都是大学生活中必不可少,十分重要的一件事情。
感慨于校友们的创业热情。就业是民生之本,创业是就业之源,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这是国家的一个重要战略举措。在我们的印象中,山大学子的创业热情要远远低于南方高校的毕业生,但是在福建的时候,我们发现福建校友们的创业热情大大超出我们的想象。也许这和福建的创业环境和创业氛围有关,但我想更多的是他们有爱拼才会赢的精神,有敢于尝试的勇气。记得建敏师兄说过,我们只是在不断地给自己建立平台,不断地去寻找适合自己的舞台,不断地去充实并精彩自己的人生。
时光飞逝,回首望去,在学校领导的指导关怀下,在兄弟部门的支持帮助下,我们的暑期寻访工作又有了一定的进步。此次活动旨在加强与校友的联络,用优秀校友的人生经历和创业历程,用他们来自于实际工作经历的对于学校人才培养的观点,指导在校生学习、生活,激励在校生立足现在,规划未来,努力奋斗,立志成才,培养在校学生校友意识,激发爱校荣校的情怀。
一路上收获太多,此刻只想说,山大文化,传承百年,自有其深远渊源。亦如酒酿,愈多沉淀,愈是芬芳。中国百年经历无数动荡,山大也数次迁址,但文化传承始终在延续,在前进,在发展。不同时代的山大人身上有着同样的山大血源,因为一脉相传。几年以后的我们也会离开校园,但不论身在何处,我们都会记得,自己是山大人。就如同校友所说,“不论在哪个城市,山大人不孤单。”
【作者:就业记者团 吴俊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庆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