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山大日记:艺术学院 杨帆

发布时间:2013/10/28 18:21:47   点击:  

10月27日 星期日

  今天,我起得很早,梳洗打扮,为的就是要拿出最好状态来迎接这一天。因为今天,我要跟我们艺术学院的老师、同学们一起,迎接一位大师级人物——范曾先生。

  听说过先生名字的人都会谈论说他的国画作品、书法作品被艺术机构卖到天价,但我心里明镜儿似的知道,一个真正的艺术家,绝不是拿起笔随便戳几下就可以被称之为大师的。先生的诗、书、画皆精,儒、释、道兼修,功夫深厚,文采斐然。先生今年75岁高龄了,但是耳聪目明,手不释卷,勤奋到让我们这些年轻的小姑娘小伙儿们都惭愧不已。

  今天是自去年10月27日先生受聘山东大学艺术学院名誉院长以来的首个“范曾日”。今天先生在艺术学院做讲座,对于我,艺术学院一名中国画专业的研究生来说,自然是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

  先生从高亨、童书业谈起与山东大学的缘分。首先,一幅先生在二十几岁时给高亨先生作的水墨头像写生作品,把我们带到了四五十年前那个踏踏实实搞学问的年代。在描述起当年童书业老师给央美同学们讲南北宗论时的情境时,先生仍然激动不已,好像前辈那神圣光辉的形象犹在眼前。是啊,身材高大与否、衣着是否光鲜又有什么关系呢?腹有诗书气自华,一张开嘴便是妙语莲花。

  接着先生说为大家现场作画,大家都很激动,都睁大了眼睛要一睹先生风采!只见先生拿起笔,沾水、调墨,举手投足间“未成曲调先有情”。落墨时,先生的笔一时勾勾点点润纸无声,一时又下笔粗犷,有如狂风急雨,畅快淋漓!那感觉竟真的如同浔阳江头那一曲琵琶——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后,先生以现场所作的这一幅画为题,讲起了老庄“有无相生”的观念。先生又引用《中庸》中的一句“或生而知之,或学而知之,或困而知之”来阐述学艺之人应具备的基本素养。艺术,或许有人天资聪慧可以“生而知之”,但造型艺术绝不是纯粹靠“感觉”就可以成就。中国画是哲学的、诗性的、书法的。若是离开了这三个要点,那画的就不是中国画,即便是好画,那也不是好的中国画。而这三点,无一不是需要我们下功夫去潜心研习的。

  在谈到傅抱石先生的著名闲章“往往醉后”时,先生说,这并不单纯的就是醉后易显真情,更是一种对“天人合一”的体验、对天地之大美的“陶醉”。话音未落,先生就又站了起来,跟助手说再铺一张纸,要“陶醉”了!于是,又一阵挥毫泼墨之后,又一幅颇具情调的《秋熟来禽》完成了。

  之后,先生还对《论语》《道德经》中的某些争议点如“绘事后素”、“刍狗”等问题也谈了很多他的看法。并提出,“东方无神”这一哲学命题是他个人最重要的创说。通过纵向分析西方哲学与科技史、对比中国的孔孟与老庄哲学来论证这一观点,让大家受益匪浅。《老庄新解》《罗丹的意义》都是先生近期的著作,但先生推荐大家读《易经》的原著、罗丹的《罗丹艺术论》。

  讲座的最后,先生告诫年轻人三点:一、珍惜时光,多读书、背诵经典;二、从艺要真诚,“心外无物”、“诚外无物”;三、人人皆有烦恼,但心灵的平静对造就一个人的事业非常重要,若人总是烦躁不安,那就是在浪费时间,会毁掉前途。

  上午十一点半,大家还在“陶醉”呢,讲座却要结束了。我作为艺术学院的学生代表上台为先生赠送了礼品——一套印有山东大学校园风景的工艺套盘。先生很高兴的收下了我们的这份心意,但更令我兴奋的是我能够和这位思想的巨人站在一起合影留念!相信这将会和今天的讲座一样,成为我学艺路上的一座里程碑,让我在未来的路上且行且珍惜。



【作者:艺术学院研究生会主席 杨帆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玉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