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医学院本科生 侯竹如

发布时间:2017/04/03 16:54:50   点击:  

4月3日 星期一 晴
  梨花风起正清明,清明的哀思裹挟着丝丝的春雨如约而至。特殊的日子里,特殊的哀思,寄给天堂里的大体老师,向我们的无言之师致敬。
  中国有句古语“入土为安”,安土重迁的思想影响了无数代的中国人;也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身体的一丝一点都不可以任意损伤。而这样一个群体,却宁愿抛却所有的传统束缚,将自己身后的一切交给一群涉世未深的医学生。也许他们受到了很多亲友的质疑,也许他们遭遇到许多旁人的冷眼,却依旧义无反顾地选择了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的进步做出自己的贡献,这样的勇气着实令人敬佩。
  这个学期我们有局部解剖课,有机会再次走进这栋神秘的大楼,有机会再一次与敬爱的大体老师接触。这是第二次与大体老师一同上课。遥想上一次还是在两年之前,刚刚步入医学院的我们,对这一切充满了好奇,充满了胆怯,也充满了无尽的幻想。曾几何时,一直以为这样的环境有点恐怖,慢慢地,我们习惯了这样的实验室,习惯了福尔马林的味道,刺鼻难闻的味道时时警醒着我们好好珍惜这些机会,向老师学习。两年前,我们只是观赏老师们解剖好尸体标本,这启蒙了我们的医学之路。如今第二次踏进这栋大楼,有了些许的亲切。我们从原先的观赏者成为了操作者,我们从一无所知到学完了所有的基础课程。每每拿着手术器械站在大体老师的面前,我总会浮想联翩,他们是谁?他们来自哪里?他们从事什么职业?他们为什么会捐献遗体?而这一切的问题都会随着浓郁的福尔马林的气味卷入抽风机的涡轮。我无从知晓他们的故事,我只知道他们的躯体撑起了我们的故事。
  不知何时,有一位大体老师身前留言:“宁愿医学生在我身上千刀万剐,也尽量让他们少在病人身上错划一刀。”这是一位捐献者留下的寄语,如今已经成为了经典。因为他们,我们认识了第一根神经,切开了第一条动脉,熟悉了第一个脏器……从此知识不再是课本上干枯的文字,而是一个个鲜活的跳动。因为他们,我们懂得了生命的价值,放弃水晶棺的安稳,选择冰柜的严寒,需要勇气,也需要大爱。因为他们,我们懂得了病人在医院挨的每一刀,是为了保住自己的性命,大体老师在我们手里挨的每一刀,则是为了更多的性命。生命的气息早已死去,而生命的长度早已得到延伸,纵然千刀万剐,亦无怨无悔。
  清明时节,寄思大体老师,谢谢你陪伴我们漫漫的医学之路,谢谢你默默无闻的付出。我们不知道他们是谁,却知道他们为了谁。懂得奉献,谦卑学习,医路艰辛,终身受用。

【作者:医学院 2014级 侯竹如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慧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