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邾国故城遗址考古学生 张小宁

发布时间:2017/04/05 12:40:13   点击:  

4月4日 星期二 雨

  多年以后,在一个阳光明媚的下午,喝着午茶或是咖啡的你,是否会回想起我们的“考古梦”开始的地方——位于邹城市峄山南麓的邾国故城。
  在所有人都在人间四月天享受春天的时候,在朋友圈到处都是晒旅游、晒美景、晒美食的时候, 我们仍然像往常一样,没有停止奔波和忙碌,继续践行着考古人的“撸起袖子加油干”。
  每个人,每个探方,每天都有故事,我就讲讲我们的故事。
  每天早上七点起床,我总是宿舍最后一个,有时候老师会直接进宿舍来督促起床。吃完早餐,大概七点四十,就必须出发了。我们的驻地距离发掘区有好长一段路。陈章龙老师回去了,我们的车也没有了,所以每天都要走20分钟崎岖不平的田间小路。出发的时候,郎头(郎剑锋老师的别号)总是走在最前面,后面跟着一群睡眼朦胧的孩子。而回家的时候,郎头总是最后一个离开,因为他要等所有人都收拾好才能走。
  到工地已经八点了,意味着我们正式开工了,而我们每个人探方里的大爷大妈们的电动车大军早已排列在田间小道等着这群年轻的孩子们。张森一声东北味十足的“开工了”之后,所有人都回到自己的探方,开始一天的挖挖挖和刮刮刮。在探方里,有趴着清理墓葬或其他遗迹的,有跪着或蹲着刮面的,有坐在地上绘图的,反正每个人都有自己的pose。探方里主要就是按照土质、土色、包含物的差别和平剖面结合的原则找面、划线、清理遗迹。比如时宁馨、唐好鑫还有欧阳蕤就在清理墓葬遗迹,而我一直期待能挖一个青铜器窖藏,可是到今天,我已经挖到第四层了,只出了一个遗迹,而且是一大堆陶片,心灰意冷之后,我就开始违规串方。要知道工地是明令禁止串方的,但我串方是因为我的进度比较快,干活利索,我也因此落下了工地最闲之名。当然,工地也不是大家埋头探方各自为政,邻方之间也会交流、互相帮助,也会有老师的即兴讲解、实地教学,这就是传说中的知行合一吧。怎么画遗迹位置图,怎么画平剖面图,怎么刮面,怎么清理遗迹,甚至怎么拉基线,要用什么工具都是老师、师兄、师姐手把手教我们。
  跟方里的大爷大妈相处真的是一门艺术,处得好了,他就给你好好干活;处不好了会遇到很多阻碍,影响进度和心情。工地里自然会有围观的群众,带着墨镜,看似很酷,来到我们发掘区问我们是干啥的?得知我们是考古的之后说:“美女挺多嘛!”
  中午,十一点半下工,我们把自己的工具收拾好之后就开始回驻地吃午饭。在这时,不时有大爷用电动三轮车带走我们的小姑娘,坐车的姑娘们当然满脸洋溢着幸福的笑容了。但大部分人中午还是要走回去的,回家的队伍拉得很长,田间小路很窄,虽然累,但是走在在羊肠小道上的我们依然像放学回家的小学生一样排列得特别整齐,有说有笑。下午,工作情形与上午一样,按部就班。只是下工的时候,所有工具和陶片必须带走。我们的小推车也被大爷大妈们送到指定位置。陶片由我们雇的一个大爷开车拉到驻地,我来押车。站在三轮车后面有检阅三军的威风感。
  晚上大约七点半的时候,大家已经陆陆续续开始到自习室学习了。有时,我们晚上还在这里上课,老师会总结白天工作时出现的问题。大多数时候,郎头陪着大家自习。因为有很多人要么考研要么考六级,都异常努力,即使很累也要坚持上自习,这确实让人感动。所以,在这里你会感受到很浓的学习氛围,也会被各种学霸的气场所折服,比如说郎头,上自习也是最后一个走。
  大约十点半或十一点,大家已经躺在床上准备睡觉了。忙碌了一天,真心累了,躺下就能睡着,在这里,很少有人会失眠,一切疲劳都沉浸在梦乡里,一切乏困都可以在这一刻终止,那也许是最幸福的时刻。
  这就是我们的一天,简简单单地重复着,三个月,九十天,每天都在忙碌中度过,每天都累得腰酸背痛。对于我们这些九零后来说,从不曾有过这样的经历。但是,我们还是不时地苦中作乐,而且乐此不疲,充分发扬考古乐观主义精神!总之,这段日子足够真实,也足够充实!



 


【作者:历史文化学院 2014级 张小宁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思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