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廿校庆作品征集】厦门海沧海底隧道工程建设参加者 周炳桦

发布时间:2021/06/17 20:29:29   点击:  

6月17日 星期四 晴

六月鹭岛,凤凰花开。历时五年,华南地区最长的钻爆法海底隧道——海沧隧道通车仪式隆重举行。隧道的顺利通车得到了央视新闻联播、新华社等重要媒体的广泛关注和报道。回首过去五年来我们课题组参加这个项目的全过程,难题一个个出现,也最终一个个解决,颇有感触。

考上山大研究生的第一天,岩土中心团队负责人李术才老师就对我们谆谆告诫:“科学研究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研究者要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为国家作贡献!”我加入了薛翊国老师的课题组,他经常给我们讲,“新工科”研究生阶段的学习要遵循“三三制”原则,就是“三分之一的时间在教室,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实验室,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科研现场”。也就是说我们不仅要掌握扎实的理论知识,还要将理论成果与工程应用结合起来。当薛老师得知我和公惠民对海底隧道十分感兴趣后,他结合科研课题,第一时间介绍我们到厦门海沧海底隧道项目实践,到现场去锻炼,去认识海底隧道。

我来到厦门海沧海底隧道的第一天,才对海沧海底隧道有了一个大致的了解。这个海底隧道是连接厦门市海沧区与厦门岛的新快速通道,也是厦门市“两环八射”快速路网系统、海西城市联络线的重要组成部分,全长7.1公里,其中隧道长6.3公里,跨海域宽度2.8公里,隧道最深处位于海平面下71.2米,沿线面临一系列技术难题,存在巨大的突水突泥和塌方风险,施工难度极高。面对这高难度的海底隧道,我既兴奋,又担心:我们能解决这一个个难题吗?

面对多项“卡脖子”的工程技术难题,李术才老师在2020年国庆节期间亲赴厦门海沧海底隧道现场指导,加快了现场施工进度,保障了隧道如期通车。他在现场对我们提出了殷切希望:“既要注意安全,又要攻坚克难。”李老师的鼓励给了我们巨大的动力。在薛老师的带领下,我们分别确定了自己的研究方向。“科研要抓重点,抓主要矛盾,但要从细节做起。”海底隧道穿越强风化槽易发生突水失稳,这是个难题;和老师讨论后,我研究生开题就确定了海底隧道穿越强风化槽突水机理作为研究内容,公惠民选择了填海区浅埋暗挖隧道大变形机理研究作为研究内容。从理论分析到数值模拟,从模型试验到工程应用,在薛翊国老师、高海东经理、李刚总工、郭彦兵副总工、李志强师兄等人的帮助下,历经三年,我顺利完成了自己的硕士毕业论文,并在领域最好的TOP期刊TUST上发表了自己的成果,论文录用的那一刻,我深深感到自己在实践中的成长和进步。

今天,海沧海底隧道通车的那一刻,我也深深地感到了为国家作贡献的幸福感和成就感。研三的时候,我们决定继续在山大岩土中心攻读博士学位,我继续将海底隧道穿越活动断裂带作为博士阶段的研究计划,希望我们的成果能用在渤海湾海底隧道上。

为了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向心力及凝聚力,集中力量攻坚克难,薛翊国老师带头成立了山东大学厦门海沧海底隧道临时党支部。我们结合工程现场实际,思考如何在科研工作中发挥共产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体现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宗旨等系列问题,边学习边思考、边讨论边行动,将学习成果内化为自己的思想认识,巩固为自己的行动指南,用政治思想理论引领科研创新发展。

在李术才老师和薛翊国老师的带领下,我们课题组科学筹划,精心组织,五年来先后完成了厦门海沧海底隧道A2标段超前地质预报、复杂地质条件下大型海底隧道钻爆法建造关键技术、非常规双连拱及临海浅埋暗挖关键技术等多项课题的科研攻关,克服了多项工程难题。功不唐捐,玉汝于成,正是由于课题组成员们的攻坚克难、不断创新,才为海沧海底隧道的顺利通车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图摄于厦门海沧海底隧道通车仪式现场,图中右一周炳桦,左一公惠民

回首这五年来,我很庆幸加入了山东大学岩土中心团队,结合国家重大工程,培养了自己对科研的兴趣,既出色地完成了自己的研究生论文,培养了自己的创新能力,又为国家重大工程发挥了自己的力量和作用。“贺百廿山大华诞,传百年山大精神”,我们将继续发扬山大岩土中心“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的作风,以“只争朝夕,舍我其谁”的精神状态投入到今后的科研学习中,在建设祖国的历史进程中勇挑重担,肩负起新时代的职责与使命。

注:本文为“百廿校庆作品征集”活动来稿。


【作者:2019级博士研究生 周炳桦 来自单位:土建学院 岩土中心 责编: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