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10/17 20:35:04
点击:
我们如何定义年轻与年老?如何评价宏大与渺小?又该如何看待过去如此久远、未来何等绵长?看见数学学院袁益让教授,一切疑问都有了解答。
踏进邵逸夫科学馆三楼的办公室,看到木板凳和搪瓷缸、有些发黄的校历、几株长势良好的植物,剩下的空间被大大小小的文件盒和书卷期刊挤满了——一个穿着蓝色衣服、精神矍铄的老先生正在等候着我们。
袁老师如传说中那样低调谦逊,讲话带点苏北口音,脸上常有温和的笑意。随着访谈深入,他谈到自己的青年时代,谈到党和国家,谈到当年匮乏的物质、发光的知识,谈到“别国有我国无”的技术。讲到动情处,他用手急促敲击桌面,思绪回到了积贫积弱的旧中国。所以彼时国家需要什么,他就把自己塑造成什么样的人才。这样的情怀驱动他在风华正茂的时候去学艰苦的基础学科,去做一线工程,放弃了美国的高薪教职,一字一句地翻译、手写先进的外文教材,再将它们带回祖国的课堂上来,应用到新中国的工程实践中。但在他看来,这惊心动魄的一切似乎都十分自然。我明白,正是深厚的爱国情怀让他克服了艰苦的现实条件,并立志要以初心滋润信仰。有此等精神支撑的人,他的信仰永不崩塌。
看着已经八十多岁的袁老师,我想,他真的年老了吗?他正是与中华民族精神和血脉同频共振的一类人:经历只会使岁月在我身上更加馥郁,苦难加之于我不过是涅槃之火。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人,中国一路风风雨雨,也坚定地走到今天——党的二十大胜利召开,崭新的蓝图展开了。所以我们难以定义年轻与衰老,党和国家风华正茂,为她努力拼搏的人也不曾老去。
冀以尘雾之微补益山河,荧烛末光增辉日月。在袁老师心中,“自我”很小,“国家”很大。爱伟大的党和国家,为此奉献一个人渺小的终生,最终他也将成为伟大的一部分。
走出袁老师的办公室,我感慨不已。一批像袁老师一样的老科学家求真务实、无私奉献,参与了共和国建设,他们是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的亲历者和见证者。从他们的学术成长历史,我们看到了新中国科技发展历史,也通过记录深刻感受和弘扬新时代科学家精神,这正是老科学家学术成长资料采集工程的意义所在。真正的爱原是如此纯粹。过去万千气象,前路万丈霞光,怀揣炽热的初心,走在奋斗的路上,就不怕岁月悠长。
图为袁益让老师协助采集小组核对他的论文收集情况清单
【作者:2021级硕士研究生 杨惠茹 来自单位:哲社学院 责编:程思雯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