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巾帼建功标兵、考古学院院长 王芬

发布时间:2024/03/07 20:43:28   点击:  

3月7日 星期四 雨转晴

暖树春泥,万象争荣。3月8日是妇女节,学校筹划举行了丰富多彩的系列活动,让女同胞们有“万物复苏,东风拂面”之感,也很高兴能有机会从女性的角度与同事们展开交流。

从我入学山东大学算起,明年就是完整30年,回想起来,当年入学时的好奇和懵懂还历历在目。如同那些“深嵌”进历史的“万千史料和基因烙印”一样,这30年经过的人和事、体悟到的学和问等等,不知不觉间已融入到山东大学这棵参天大树的枝叶中,很荣幸成为这个充满生机校园中的一分子。

百年名校,“文史见长”,但山大考古学科一直体量都不大。以招生为例,1972年成立考古专业,1978年恢复正常招生,之后长期都是偶数年份入学。1993年不是招生年份,1994年因没有学生报名而空招,到1995年不能连续三年不招生,最后组成8人班,我就在这个班里,这也创下了8名学生11名老师“最佳生师比”的班级记录。但难能可贵的是,就这样一个规模不大的群体,能几十年如一日,奔波于课堂和田间村头,在田野考古和各项研究中深耕细作,这是需要付出相当勇气、智慧、恒心和担当的。因为这样的工作,伴随其中的多是“坐冷板凳”和“甘于寂寞”。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的泗水尹家城考古是草创和发展期的风餐露宿;八九十年代的邹平丁公考古是初具规模的发展气象;九十年代后半叶中美合作鲁东南考古调查、日照两城镇考古是创新进取的强劲势头。自此,山大考古团队着力于聚落考古的方法论构建和科技考古的创新性探索,走在了中国考古学科转型的最前列,成为全国考古的排头兵。

作为一个从学生到执教的亲历者,“生长于斯、长成于斯”,每当念及这个过程,还是感触很多。如果没有几代人的求实笃行和深厚积累,是不会取得在田野考古、聚落考古和科技考古等各领域的如此累累硕果。目前在人类起源与演化、中国文明起源与发展、中外合作考古、海洋考古、文物保护等多方面全面开花,焦家古城考古、前冢子头考古、邾国故城考古等做得有声有色,其中女性师生们做出了突出贡献。作为老师,有时从学生的眼神中读出些“兴趣于内生、并执着于学术”的味道时,还是深刻体会到“根深才见叶茂,厚积而促新生”的道理。正是山大人文学科这种深厚的历史底蕴和传承力量,更是藉于学校长期以来对考古学科的高度重视和坚定支持,成为师生们前行进取的坚实底气和强劲动力。

近些年来国家重视考古工作,从习近平总书记关于考古学的一系列论述、中央政治局两次集体学习考古学,到整个考古文物界呈现出的蓬勃发展之时代气象,大家都认为考古学迎来了发展的春天,甚至称其进入了“黄金时代”。在这样的背景下,更促使我们认识到躺在功劳簿上肯定不行,机遇对应的永远是挑战,百舸争流,不进则退,唯有图强。我们自身也要通过变革来实现由内到外的系统性提升,不仅关注量的累加,更要强调发展的深度和广度,以及方法论创新和原创性产出。如果满足于小富即安而不促成长远和可持续,那么取得的过往成绩很快也会成为历史长河和时代浪潮中的“浪花一朵”。针对此,我们对山大考古的整个群体和所有个体都充满信心。我们既要擅长钩沉考证,力求基于反思的透彻和长远,也要勇立潮头,致力于追求科学前沿的进取与恒心。覆载之间无非是道,这个“道”,是“回应时代和国家之关切,明晰学科发展之格局,理解彰显学问之意义”的“大道”;进退运用存乎一心,这个“心”,既包括个体对问题的好奇之心,也包括对大学和学问、对美好和价值的追求之心,更是群体前进、实现发展的团结之心。

最后,我还想表达一点,作为女性,很多场合会被习惯性问及,“作为女性,你是如何处理学问与生活之间的关系,如何克服无穷的困难,如何奉献与牺牲”等等,刚开始对这个问题我也不知作何回答。现在想来,完全可以从考古专业擅长的长时段历史分析法来回答,在漫长的、数以百万年计的历史长河中,其实“女性为中心”才是常态,性别差异更多是不同历史阶段的不同角色分工。在当今社会,其实女性会有更多的空间和余地来往或进退于生活工作之间,社会也给与我们更多的包容度,也尤为感谢男性同胞们给予我们的更多理解和支持。男女两个群体,在团结协作中更会知道心向阳生,在集体进取中更会明白荣辱与共,在深化友谊中会更快实现相互成就,完全可以做到相得益彰、共同精彩!从这个角度讲,作为现代的女性,我们是幸运的,“择一事,终一生”,大家团结一道,定能培养出堪当民族复兴之大任的最优秀的学生,也定能做出开阔气象、为时代和国家之所需的科学研究。

所以,在三八妇女节这个祝福女性朋友的特殊日子之际,我们祝包括女性在内的所有人都过节快乐!


【作者:院长 王芬 来自单位:考古学院 责编: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