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20 19:24:46
点击:
怀揣着对边疆故事的无限向往,我随山东大学“万里边疆,强国有我”实践队,走进中蒙乌拉斯台戍边部队驻地,来到镶嵌在祖国版图边缘的163号界碑前,开启了这场直抵心灵的实践之旅。
踏入部队营地,扑面而来的并非想象中的铁血肃穆,而是一股温暖而朴实的生活气息。简洁的营房、洁净的道路、窗台上盛放的野花,无不流露出戍边官兵对这片土地的热爱与守护。午餐时,食堂里热气腾腾的四菜一汤,香气弥漫,战士们的笑语在餐厅里回荡。后勤人员细心添饭盛汤,每个细节都饱含着关怀和责任。战士们说,部队会养殖牛羊丰富食材,而更多的物资则靠上级统筹输送。这一份份食物,不仅串联起身体的能量,更牵系着后方与边疆之间那份深沉的牵挂和支撑。
走进药材展示馆,我仿佛进入了另一个世界。玻璃柜里陈列着一株株采自天山脚下的珍稀药草,有的根系盘曲,像是大地的脉络,有的叶片翠绿欲滴,透着生命的顽强。望着这些治病救人的珍贵药材,仿佛看见战士们穿梭荒原、探寻百草的身影。他们既是卫国戍边的铁军,也是扎根边疆的“药草猎人”、创新生活的拓荒者。这间不大的展馆,浓缩着边疆军人的智慧与坚韧,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自力更生”的分量和温度。
在交流中得知,部队每年都会与蒙古国戍边部队开展联谊活动。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两国士兵跨越边界线、相视而笑的画面,这让“边疆”二字多了份开放与温度——它不再只是冰冷的界碑,更是连接友谊的桥梁。每一次握手、每一句问候,都为“边疆”增添了包容与希望,昭示着和平的可贵和开放的力量。
谈及部队荣誉时,官兵们提到“优秀连队”的称号已经延续数十载。从上世纪的烽火岁月到今日的和平守望,一代又一代戍边战士接力,用青春和汗水将边防线筑成了铜墙铁壁。营区里静静伫立的锻炼器材,每一道磨痕都是他们日复一日苦练的见证。战士们健壮的身影、坚定的眼神,让人明白,强军的根基,正是无数默默付出的日日夜夜。
最让我动容的是那些戍边故事。边疆牧民与部队携手巡边,三代人接力的不只是戍边使命,更是对国土的赤诚。牧民家的孩子听着长辈的故事长大,再跟随父辈踏上巡边路;部队里,爷爷、爸爸、兄弟的身影重叠,青春与热血早已融进这片极寒极热的土地。还有曾经的连长、指导员们,在叛乱和侵扰面前,带领战士们用血肉之躯守卫国门。他们的无畏与牺牲,让“坚守”二字重若千钧。每听一个故事,心都被深深震撼——原来在这片被风雪洗礼的边疆,军民早已拧成一股绳,用传承续写着对祖国的忠诚。
离开营地时,夕阳余晖为163号界碑镀上金边。我久久伫立,回望一路点滴。边疆部队的生活细节、创新探索、军民共守的动人故事,已深深烙印心底。边疆的安宁,源于戍边战士的坚守与创新,离不开军民一心的鱼水情深。他们在岁月里默默耕耘,把“强国有我”的誓言,融进每一次巡边、每一回探索、每一份坚守。在这里,我第一次如此真实地触摸到家国情怀的重量。那一刻,恍然明白,守护边疆从不是抽象的口号,而是千千万万边防军民用生命和热爱凝铸的信仰。
从此,“边疆”在我心中,不再只是遥远的地理名词,而是热血青春、家国担当的精神坐标。这份感悟将如种子般深植我心,激励我未来不忘初心,勇敢追梦,用青春的力量回应祖国的召唤。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梁涵硕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