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名博士老区行”暑期社会实践研究生联合调研团成员 闫怡宁

发布时间:2025/08/22 22:49:51   点击:  

8月22日 星期五 晴

曲周,邑处河曲,碧水环流。怀揣着对实践求知的热忱,我加入了由中国农业大学牵头组织的“百名博士老区行”2024—2025学年暑期社会实践研究生联合调研团,与其他10所高校的伙伴一同奔赴科技小院发源地——河北省邯郸市曲周县。我们通过实地调研、红色教育、科技服务等多种形式,共同探寻新质生产力推动农业绿色发展的“曲周答案”。

在座谈会中,曲周县县长李冬晨动情回顾了农大与曲周数十载的血脉相连。他如数家珍地介绍着曲周的特色产业,从优质小麦到生态果蔬,言语间满是为这片土地倾尽全力的赤诚。踏入曲周科技小院展览馆,泛黄的土壤标本、手绘的治碱图纸、边角磨损的田间记录本……每一件实物都藏着一段动人往事。1973年,以石元春院士、辛德惠院士为代表的老一辈农大人带着“改土治碱”的信念来到这里,与曲周干群并肩作战,战天斗地、向碱滩要良田,最终将曲周北部 28 万亩盐碱地改造成了林茂粮丰的米粮川。2009年,中国农大又以曲周为基,打造高产高效现代农业理论与技术创新研究基地,首创以科技小院为载体的农业技术服务体系。面对“象牙塔学者能否懂田间事”的质疑,科技小院师生用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作答:他们扎根农业生产一线,手把手教农户用新技术,一点点提粮食产量,用实干助力乡村全面振兴。中国农大师生将实验室里的创新成果化作田垄间的生产力,这既是对“解民生之多艰”农大校训的生动践行,更是新时代青年与乡村振兴的温暖双向奔赴。

调研期间,我们与农户面对面唠家常、问生计,累计走访了37户农户。大家聚焦节水灌溉技术的落地难题与绿色化肥的推广瓶颈,细致了解农户在种植中遇到的问题。调研结束后,团队围坐在一起深入讨论,不同专业的伙伴各展所长——农科生分析土壤与作物特性,经管生测算成本与收益,碰撞出不少务实的解决方案。走进黄庄村本源多肉植物展览馆时,董技术员的忙碌身影让人印象深刻。他不仅手把手教农户多肉扦插、控温等养护技巧,更带着大家“触网”——依托电商直播平台,这里的多肉种苗年销量突破 2 亿株,昔日的 “小爱好” 成了带动村集体经济发展的“大产业”。在八路军“一二九师”司令部旧址,简陋的作战室里,斑驳的地图还留着当年的圈点;玻璃展柜中,泛黄的史料照片记录着战士们的坚毅面庞。这些无声的物件,静静诉说着革命先辈在艰苦岁月里的奋斗与坚守,让我们对“伟大”二字有了更真切的体悟。

六天的调研实践悄然落幕,这段旅程于我而言,不仅是一次行走的课堂,更像一场深刻的精神洗礼。生态文明建设与乡村全面振兴,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短期任务,而是关乎民族长远发展的系统工程,它需要一代又一代青年以实干托举理想。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更应带着这份“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的信念,将专业所学化作服务社会的力量,在乡村振兴的赛道上,贡献属于我们的青春答卷。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闫怡宁 来自单位:研究生院 研工部 公共卫生学院 责编:赵方方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