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11/25 20:06:58
北京的冬日,清晨的风格外凛冽,像一把刮骨的小刀。昨天,由我们山东大学牵头承建的“煤炭开采地下水运移与保护综合智能试验台”迎来了最终验收。天空蓝得透彻,走在前往国家能源集团全国重点实验室的路上,作为全程参与的研二学生,我像即将赴考的学子,紧张又激动。
走进实验室,那座庞然大物瞬间吸引了我的全部视线。它静静伫立着,宛如一座微缩的智慧矿山。这是全球尺寸最大也是世界首台综合智能试验台,项目经费达5600万元,首次实现煤炭开采全过程与矿井水运移、存储的三维动态模拟。在它面前,我懂得了“国之重器”的分量,也看见我们团队一路走来的汗水。

试验过程中,我负责中部84个通道传感器,包括土压力、渗压与应变的数据采集。我的任务看似普通,却关乎整个试验台的“神经”系统。面对密密麻麻的线路,我和同伴们逐一梳理、校对,再小心连接至采集箱。这个过程繁琐而枯燥,却容不得半点差错。当最后一条线路接通、所有指示灯同时亮起,我仿佛听见这座“钢铁巨人”开始心跳。
验收开始,实验室鸦雀无声,只有机器低沉的轰鸣。屏幕上的数据如溪流般涌动,我的心揪紧着,视线在电脑数据与试验台岩层模型之间频繁游移。
成功了!随着煤层顺利回采,顶盖岩体如预期垮落,上部岩层呈现清晰递进的裂隙。模拟的地下水在这些新生裂隙中运移、汇聚,被我们布设的传感器完整捕获,并投射成数据曲线。
那一刻,掌声在实验室响起。我的脑海浮现的是那84根被反复校对的线路,是一个个调试到深夜的时刻。所有沉重、枯燥与坚持,都化作胸口澎湃的热流。我们不仅验证了一座世界级平台,更亲手碰触到了大地深处的脉搏。

作为齐鲁交通学院硕士岩土第一党支部的成员,我和王子骋、熊锦锋三位党员始终秉持着支部“党建引领科研路,匠心筑梦正青春”的精神参与此次项目。面对繁琐的线路连接与紧张的调试周期,我们冲锋在前,将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落实在每一个接头的稳固、每一组数据的精准上,确保了试验“神经”系统的可靠运行。
窗外冬阳柔和而明亮。我只是山大普通的一员,能站在这样的科技前沿,我倍感荣幸。此次验收让我笃信:把论文写在祖国的大地上,把青春融入科技的浪潮中,是我们这一代山大人最浪漫的征程。
【作者:2024级硕士研究生 窦柳洋 来自单位:齐鲁交通学院 责编:谢婷婷 程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