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山大日记: 国际刑事英文模拟法庭参与者 崔阳阳

发布时间:2017/03/23 09:30:01     

3月22日 星期三 阴
  赴京比赛已过去了几天,我总算在紧张的专八之后有空好好梳理下当下比赛的种种。这次参加的比赛是由中国政法大学承办的国际刑事英文模拟法庭,比赛时间虽然不长,但从参赛队伍数量到外国法官的数量来看,规模着实不小。由于准备时间不足以及没有传统优势,本次比赛我们并未获得太出彩的成绩,但这并不代表这次出行无意义,也许输赢往往是大多数人评判价值最直观的标准,但是经历后的成长应该是个人最珍视的部分。因此,简单回忆了下比赛过程,有几点想法想分享一下。
  一,尽早看到差距总比滞留舒适区好。其实赴京前我们已经对这个比赛历来的情况有了大致了解:传统强队是哪几个?他们的风格与能力如何?法官好问什么问题?……自己的心理其实有个预期,遇到强队大概会是什么样。不过起初还是庆幸队友们都很给力,起码都在有限的时间里尽了自己最大的努力,熬夜修改,背稿,帮忙跑腿……大伙的努力逐渐构筑了我们自信的基础,不过这基础很快在后两场比赛中慢慢瓦解。一是对外经贸,一是中国政法,前者在外国教练指导下的法律检索资料齐全到天衣无缝,oral(口头陈述稿)的行文逻辑别出心裁却让人信服;后者对案件与法条熟记于心,全程脱稿,每一个争点都有法律支持,虽然事实结合论述有待提升,但这样的风格无疑受西方法官喜爱。就算赛后不亲自去询问她们是如何准备的,花了多长时间,单从场上就知道下了多少功夫。这样的比赛其实没有输赢,只是每一场你都能直视差距,在感慨强队优秀之余,其实更多的反而是关注自身:这样的差距是怎么造成的?我如何在有限的条件里尽可能缩小一些自己能够弥补的差距?一轮接一轮的自我追问最后给了自己一个答案,在封闭的校园里一定要往外面看,不要陷在舒适区里。前几日,法学院新院长在分享会上,说了一句话:“同学们,千万不要以为你的竞争对手是你隔壁的同桌,相信你们只要努力多出去看看,你们是要和清华北大耶鲁哈佛去竞争的。”当然,这样的论断并不一定在短期内会实现,但起码已经有了将学生推出去,把培养目标提高的势头了。
  二,心怀感恩,勇敢向前。 说实话,在学校常常能听到一些抱怨学校或者学院的话,也许客观上资源机会有限的确无法保障大家都有机会做些什么,但是主观上我们一定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思维方式来争取机会。大一时,有个学生会主席给我们做分享,强调了一句:“关注信息!学校学院网站的信息!”转眼三年的经历都证实了这句话的重要性,都说“机会都是留给有准备的人”,那么不知道存在机会也不去努力的人会怎么样?那就是看着机会在眼前飘过,手握不住,只能嘴上解恨了。
  抱怨客观条件大概是最无益的行为了,唯有自己勇敢才能前行,这点我在最后一场体会最深。那是一个今年第一次参加比赛的学校,oralist(发言人)的口语客观来讲可以说是刷新了英文模拟法庭的底限,全程支吾,有些对基本法律和程序问题的错误回答甚至引起了全场的笑声,尽管如此我还是很佩服她。她是我见过最早到场准备的人,她是所有队伍中唯一一个赛前过来和对手握手问好,说“多多关照的人”。就算自己的英文水平不好,就算法官问的问题都没准备到,就算有时候她根本不知道法官问了什么,她还是面带微笑,努力在一堆白纸中竭力寻找着可能有用的信息试图回答,坚强撑起了令自己都有些尴尬的30分钟。可是,她是第一次参见比赛,就算知道自己有很多不懂,就算知道自己水平不高,就算可以预见到场上尴尬的局面,她还是争取到了学院的名额,并且来了,这一点就超过很多人了。赛后评价时,法官和她说:“Thank you, you are so brave.” 的确有时候努力比优秀更让人感动。
  说实话,出去比赛心里想着拿荣誉是人之常情,但一来二去更加感受到“人外有人”,所有体验最后都要回归个人,成为我们自我认识、评价、判断、设计的重要参考尺度,既能安心做好自己能做的,又敢做自己看起来不能做的,大概是最好的状态了。

【作者:外国语学院 2013级 崔阳阳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凯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