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古意今寻”调研团成员 王金玉
发布时间:2017/07/12 20:13:12
7月12日 星期三 晴
7月12日,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赴山东、辽宁、青海关于古城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现状调研团队“古意今寻”开始了在台儿庄古城的第二天实地调研工作。
古城文化与商业的发展离不开其大背景,即古城的管理框架和规划,这也是影响其现状和发展的重要外部因素。为了了解古城相关管理政策及古城管理者对于古城文化与商业的规划和认知,我们提前联系了台儿庄古城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庞祥伟副总经理,并得到其热情回复和大力支持。
此次访谈对象包括台儿庄旅游集团有限公司的副总经理庞祥伟、商业部负责人及餐饮部负责人。通过访谈,我们了解到一些古城商铺的基本情况和管理政策。目前古城共有商铺446家,其中包括民宿在内的文化类商铺有六十余家。针对非遗类商铺,古城根据其等级免除一定时期内的租金,市级非遗免除1年租金,省级非遗免除2年租金,国家级非遗免除3年租金。免租金年限到期后,根据普通租金收取政策收取租金。
据介绍,古城内的传统文化主要有演绎、制作、展馆三个方面。演绎体现为古城内的非遗文化演出,演出者通常为聘请来的非遗继承者。此外,除了日常表演,在端午节、中秋节等传统节庆日,古城亦安排有特色文化演出。制作表现为非遗文化类商铺,通过非遗传承者制作的非遗文化产品和游客体验来展示和传播优秀传统非遗文化。当提到非遗文化发展的瓶颈时,庞祥伟副总经理主要指出了三点:首先,非遗的传统性在一定程度上意味着实用性较低,而游客在购买低实用性商品的过程中往往会产生犹豫心理,使非遗类商铺与其他类型商铺相比竞争力较弱,生存更艰难;其次,商业大背景要求古城在发展中必须注重经济效益,而部分非遗类商铺在免租金年限到期后无力支付后续资金,只能退出古城;第三,非遗传承者往往来自全国各地,而在古城开设商铺意味着长期远离家乡,部分非遗传承者入驻古城两三年后选择返回家乡,这也导致了非遗类商铺数量的下降。
现代社会中,文化与商业的交织为古城的发展带来了这些难题,但古城也在不断地完善以获得更广阔的发展空间。随着中国国际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外国游客选择到古城来一览风光,如何将古城的文化传达给对方,语言是一个关键的因素。据了解,古城已有英语、韩语、西班牙语讲解,路标也多为中英韩三语。此外,古城也在不断地提高服务质量,以导游为例,导游的服装统一为中式裙装,在强迫购物屡上热点的情况下,古城并无此现象。此外,导游们在不断追求自身的完善。我们在深入感知古城的过程中,曾看到休息的导游们坐在船中,一人摇着橹唱着民谣,两三人练习着明天将要介绍给游客的内容。古城最美的时刻,也许不是它尽善尽美的时候,而是在不断向上的过程中呈现出的活力与生气。
今天的访谈,使我们初步了解了古城的基本情况,为之后的调研开展提供了便利,也使我们拉近了与古城的距离,带着积极的心态进行后续调研工作。
【作者:国际教育学院 2015级 王金玉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杨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