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电气学院本科生 李政洁
发布时间:2017/07/13 20:12:54
7月13日 星期四 晴
7月13日,山东大学国际教育学院赴山东、辽宁、青海关于古城文化传承与商业发展现状调研团队“古意今寻”开始了在台儿庄古城的第三天实地调研工作。今天我们的主题是寻访非遗店铺,在古城中的“非遗一条街”上,我和小组成员王金玉一起拜访了“御笔坊”的主人刘先生,进行了一次深入的交流。
在交谈中,我们了解到,“御笔坊”是一家历史悠久的老字号作坊,最早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经过一代代传人的继承和发展,毛笔制作工艺得到了长足的进步。谈及毛笔的制造过程,刘先生侃侃而谈,向我们介绍了公司内制作毛笔要经过一百多道流程,每一步都要经过严格的把关和监督,确保制作出来的毛笔对得起“御笔”这个称号。刘先生跟我们聊到,当初选择进入这一行当时,一部分是因为家族企业,总要有人来继承;另一方面,这也是我们国家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想要继续保护和发展它。当被问及对现今非遗文化市场看法如何时,刘先生讲到,现在的市场较之十几年前真的是好了太多,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思想的进步,人们有更多的经济基础和生活情调去满足这些物质需求。人们生活水平提高,也就有了心思收集毛笔,练练毛笔字。同时因为古城对非遗店铺的优惠政策,使得毛笔定价可以低于其他地方的商铺,因此经常有来古城游玩的旅客成为了该店铺的“回头客”,常常订购数量不菲的毛笔。访谈的最后,刘先生也表示,希望能够将“御笔坊”这一企业更好的发展下去,“千年妙笔书华夏文明,一尾狼毫画九州神韵”。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
然而随着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我省的文化生态发生了巨大变化,非物质文化遗产受到了越来越大的冲击。一些珍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亡,许多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着实物和资料毁弃或流失、传承后继乏人、过度开发破坏等问题。加强我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已经刻不容缓。通过这一天的访谈,我们也对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有了更具体的了解,保护非遗文化更是刻不容缓。说起非遗,人们首先映入脑中的便是“传统”二字,而传统在一定程度上便意味着落后。非遗文化的发展不能仅仅靠着传统的情怀,而应该完善自身,与现代的发展进行完美的契合。同时,非遗文化的发展也需要国家和政府的鼓励和宣传,令广大群众愿意去接受和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遗文化已深深融入古城院墙的一砖一瓦之中。被这文化包裹着的古城,承载着昨日的辉煌与骄傲,必将孕育出明日的希望和曙光。
【作者:电气学院 李政洁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竞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