返回旧版
2017山大日记:探文求新调研队成员 李梦媛
发布时间:2017/09/06 16:22:39
9月6日 星期三 晴
8月28日至9月5日,结束了十天的调研,总的来说,真的是收获满满。作为一名化学生,往年一到寒暑假,我们很自然地就会想到去调研化工厂、调查水质、土壤、空气等,但这个夏天,总想搞点大新闻的我们不走寻常路,选择了以前没有调研过的项目,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新时代发展,我们以吴桥杂技为例,展开了调研。
从开始毫无头绪准备到后来严密的调研规划,离不开每个人的努力。我们一家一家打电话、发邮件联系杂技团,被拒了多次,最终联系到了吴桥艺星杂技团;通过阅读大量的杂技文献,我们从原来什么都不懂的杂技小白成为了杂技通,并制作了线上与线下调查问卷,为实地调研做了充足准备。
队员们参观了吴桥杂技大世界、杂技文化公园、吴桥博物馆及吴桥艺星杂技团;走访杂技艺人,采访了吴桥县杂技艺术家协会理事于永玉,世界吉尼斯纪录脚蹬最重物体纪录创造者郭淑艳。同时,我们通过分发杂技宣传册向广大群众普及杂技知识。
通过调研走访,队员们了解到了杂技的内涵:杂技在于“杂”、“技”,“杂”体现了杂技的丰富多彩,种类多样,不论小孩还是老人,都会接受,因为杂技有496种项目,所以总有一种会被人所喜爱,所以杂技作为一种接地气的艺术而被大家所接受。
对于杂技的发展,许多杂技老艺术家认为并不能追溯到什么时候发现了杂技。通俗来讲,树上有一个果子,一个人够不到,另一个人骑到他身上就够到了,可能这就是杂技的起源,杂技的起源并不能说清楚,就在于杂技的“杂”字,因为杂技是多样化、多事化的。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杂技的发展形势大好,在逐渐面向全国,面向世界,作为一种通俗的文化艺术逐渐被大众所接受。
对于杂技的进一步发展,队员们通过调研总结出了以下几点隐患:首先,最主要的隐患在于后备力量不足,学杂技的人越来越少,这也是目前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很多濒临失传的最大原因;其次,很多人对杂技有错误的认识,认为学杂技非常辛苦,非常累,舍不得孩子受这种苦,不利于孩子身体的健康成长;第三,在经济高速发展,人才济济的社会大背景下,很多人认为杂技赚钱太少,学杂技没有前景,家长更多的是希望孩子接受正常的素质教育,而不愿意孩子接受当地文化特色教育,很少有人在孩子很小的时候送去学杂技;第四,吴桥杂技团众多,但政府监管力度不严,里面混杂着不法分子,打着杂技的旗号,坑蒙拐骗,一定程度上砸了自己的招牌。队员们针对这些隐患已向相关部门提出了众多建议。
通过对杂技艺人的采访,我们纠正了前面提到的很多人对杂技错误的观点,杂技的学徒差不多从十岁左右开始,学三四年,就可以上台表演,月收入可达三四千元,并且学杂技可以强健身体,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没有人们认为的那么差。
对于杂技未来的宣传,杂技艺人表示,杂技的宣传有个特点,有一点夸大其词地宣章自己的东西,宣章自己的历史观,而不是去宣章杂技在改革开放后面向全中国、面向世界的发展现况,这不利于吴桥杂技的进一步发展。因此,如何将传统杂技文化与新时代发展联系起来,是杂技甚至许多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
通过论文查阅、实地调研、采访记录等形式,我们全方位多角度地了解了杂技的相关状况,探讨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及其新时代发展,并希望为此贡献一己之力。
【作者:化学与化工学院 2015 李梦媛 来自单位:新闻中心总编室 责编:宋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