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1/08/18 20:26:13
点击:
在今天之前,我从来没有设想过,成为一名疫情防控志愿者会是一件如此有趣且有温度的事情。
自今年南京的新冠肺炎疫情爆发以来,很多地方也慢慢有了聚集性的小规模爆发病例,其中就包括我的家乡虞城县。虞城县已经有了两处高风险地区,全县上下所有人要进行八次核酸检测,这对于一些村子来说有着不小的压力。
8月15日,听闻村委会招募大学生志愿者,我欣然报了名,成为第五轮核酸检测的志愿者。从8月17日的晚上,我就有点激动得睡不着觉。作为一名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怀抱着对社区研究和基层治理的兴趣,我对疫情防控有着太多的好奇。今天忍不住起了一个大早,穿上了我做儿童志愿服务的时候基金会发放的志愿者棉T,上面的配文是“传递力量,一同繁盛。”我提前四十分钟到了核酸检测地点,听村里的叔叔们聊天。他们也是志愿者。
叔叔们很享受这个相处的过程,也不觉得这份工作辛苦无聊。回家聊天才知道,村里疫情防控的资金和物资大都来自村民的自发捐赠。我心下想,随着疫情防控的常态化,疫情本身不再是单纯的治理,在很多时候也在成为社区情感联系的纽带。回忆起今天核酸检测现场大家有说有笑、邻里互相打趣的场景,更觉得严峻的疫情应对工作中其实不乏温馨。

在场的还有几位其他大学生志愿者。前几次花费两天做完的核酸检测,今天一天便整理完了。我沾沾自喜地觉得,这多少受益于我写字速度很快且几乎不间断地录了一整天的身份信息。
今天的这场经历给我最大的震撼是,我见到了这片小小的土地上居住的每一个人。盲人、残疾人、独居老人……我亲手写下这里的每一个人的姓氏和名字,听着他们家庭的对话,感受着这个村落里的宗族文化、每一代的名字变化里折射的流行文化变迁。身份证上的每一串数字好像都有一个故事。原来一直被叫“张爱玲”的奶奶是“张二玲”,那串反复出现的身份证号前六位说明一批来自同一地方的外地人在这儿定居了,不同年龄的人的方言也不一样……我第一次如此切身地体会到专业所学的“社群”这个词汇的文化生命力。
因而,我有足够的自信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我的家乡一定会好起来。
【作者:2019级本科生 王佳慧 来自单位: 责编:王晓萍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