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痕故事”社会实践队队长 黄思伽

发布时间:2021/08/31 20:18:04   点击:  

8月31日 星期二 雨

今天下午两点,我来到向湖木雕工作室,与黄杨木雕艺术家郑向湖先生展开了沟通交流,围绕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的乐清黄杨木雕工艺进行采访,了解黄杨木雕的雕刻手艺和深层文化内涵。

工作室坐落于乐清工艺美术村——柳市镇后横村。沿路走来,两边橱窗里摆着的、牌匾上写着的,无不是黄杨木雕。走到向湖工作室门前,我看到临门的小创作室里,饱经岁月的短木凳上安睡着一张“枯叶”——郑先生的黄杨木雕作品。在与郑向湖先生交流的过程中,他首先介绍了手工创作过程中需要的工序:先用泥捏成型,再照着泥稿来敲、雕,基本成形后磨砂、细节处理(如刻眼睛、眉毛等),最后一步是上蜡。通过讲解,我对原料黄杨木的品种、特点以及乐清黄杨木雕与徽派木雕、上海黄杨木雕等的区别也形成了一定认识。

关于乐清黄杨木雕的发展前景,郑先生从自己的经历出发,解说了经济、机雕和其他装饰品的竞争,以及顾客对手工艺术品认识不足等因素的不利影响。他还提到,在艺术传承中,新一代显得有些浮躁。“艺术需要沉下心来,出成绩比较慢,看的时候喜欢,但是拿起手艺的时候比较难,所以愿意把它当作职业的人就少了。”郑先生说。最后,郑先生细致讲解了他的部分木雕作品,将每一件木雕中蕴藏着的故事娓娓道来。金铃子形态的《苦尽甘来》,衣袖飘飘的弥勒佛《有容乃大》,莲蓬中的莲子缺一颗是“成熟了掉出来了”,寓意凡事无十全十美……小小的木雕,尽显出“小而精,小而雅,小而优”。

在今天的实践调研中,我走到乐清黄杨木雕独特的“刻痕故事”中,了解到艺术家总是结合实际和自己的想法来塑造作品,借着手中的刻刀,把丰富内涵、人生哲理书写进黄杨木的筋络里。同时也更加认识到非遗发扬传承、雕刻艺术面临的困难和需要的保护,并更加愿意关注和走近非物质文化遗产,去认真、深入地了解我们的传统文化。


【作者:2019级本科生 黄思伽 来自单位:电气学院 责编:王浩铭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