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微专业”教师 宫建红

发布时间:2021/08/31 21:34:30   点击:  

8月31日 星期二 雨

上周五(8月27日)结束了给济南校区控制学院“人工智能微专业”同学们的“工程伦理”课程的讲授,我利用周末时间回看了学生们写的课后反思日志,以及部分学生写的“给学弟学妹的一封信”,让我重新看到这一段神奇的旅程,非常感慨、欣慰,也觉得非常幸运。

幸运的是有机会参与并见证一门好课的诞生。这门课的是与李赛强老师共同完成教学设计和讲授的。李老师在教学大纲制定、参与式教学方法实施、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等多方面都有非常高的水平。李老师设计了课前问卷,了解学生的学习基础和兴趣。针对学生的专业背景不同、兴趣点不同、时间投入度不同等特点,设计了“线上集体学习+线下自学”学习模式,划分了医疗、教育、电子商务、新闻和社会服务五个兴趣小组。在集体学习中,我们设计了“教师讲授+兴趣小组讨论+代表汇报分享”教学形式。从学生的反馈中,我看到这样的教学设计让学生收获很多,完满实现了教学目标。

感慨的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教学相长才有成就感。学生的学习能力和思考能力给我很多惊喜,不管是在讨论环节,还是在课后反思的部分,可以看到学生们关注人工智能的发展,关注现实的伦理问题(虽然他们之前没有意识到这些是伦理问题的范畴)。学生提出了许多课本上没有的概念和案例,比如“信息茧房”“宝拉原理”“数字鸿沟”等,他们的信息量、知识量、对问题的深入思考,远远超过了我对本科生二年级学生的认识,让我在“工程伦理”课程方面有了新的收获。

欣慰的是“善的种子已经种下”,学生们不但理解了我们教学设计和高强度作业的初衷,而且能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程中,打开自己,吸收不同,乐于面对挑战。学生们在讨论中充分包容、理解、协作,只有观点的碰撞和分享,没有不满和攻击。从无意识到有意识,从寄希望于法律法规出台,到“我可以做点什么”,我看到了学生的责任、担当和勇气。未来可期。


【作者:教师 宫建红 来自单位:机电学院 责编:王浩铭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