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1/14 20:48:29
点击:
午后,我坐在窗边整理关于晚清至民国海南文昌人下南洋的历史资料。海风习习,院子里的椰子树迎风摇曳,望过窗户眺望,大海一片蔚蓝,浪花朵朵翻飞,倦意一扫而空。
在整理资料的过程中,我对晚清至民国海南文昌人下南洋的历史有了更为深刻的了解。文昌先人最早出洋于何时,明代以前无文字可考,但多数学者倾向于宋末元初。宋代海南的大陆移民从唐代的7万增加到10万,其中闽南漳泉一带移民定居文昌者众,当时广州、琼州、雷州等港口都有外国船舶通商。船多来自大食和三佛齐(今阿拉伯和印尼),居住在岛东的文昌人利用航线之便,随船到南洋谋生,成为最早的“住蕃”,其后裔就成为当地的“土生唐人”。元世祖时,广州制造“征爪哇大船五百合”,派遣大船近千艘,士兵2万人远征爪哇,后告失败,不少元军官兵散居南洋各地,其中不乏文昌人。在晚清至民国这段时间,海南文昌人下南洋的数量激增,涌现了一大批优秀的商人华侨,比如宋氏三姐妹的父亲宋耀如,三下南洋为文昌教育躬耕的詹行烍校长,他们在文昌下南洋的历史上描绘了重要的一笔。
“回来的人讲,那里犹似金银山,去番的人千千万,有多少回。”《思南》这首歌讲述的便是海南文昌人下南洋的真实经历。下南洋,文昌人叫做“去番”,寓居异邦的人为“番客”。“去番”就意味着背井离乡。中华民族并不是一个喜欢到处流浪、离乡背井的民族,中国人是不肯轻易离开故土的。多少年来,文昌人为了摆脱生活上的艰苦,纷纷漂洋过海,投亲靠友,以谋生路。文昌人说,翻开文昌的历史,几乎每一页上都有华侨的影子,120万华侨造成就了今日的文昌,也让其形成了独特的文化。千年古邑的身上,已有了深深的华侨印记。
如今,对接“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南主动融入国家“两带一路”战略,“下南洋”的历史得到全新的阐释和解读。我辈定当不负时代,书写最美的人生华章。
【作者:2020级本科生 林才伟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程嘉瑞 王莉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