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2/07/20 20:00:55
点击:
结束了为期两周的见习之后,我也正式进入了内分泌科室的实习阶段。
在第一个轮转科室,我便遇上了几位非常优秀的带教老师,我受益匪浅。我的带教老师有一个响当当的外号——“刘一针”,面对见血复杂多变的血管情况,刘老师都能够一针见血地精准注射,比如一位患病多年的糖尿病大叔,他的血管曲折而脆细,穿刺难度很大,刘老师在进针时轻巧灵活地调整角度,在极其狭小的血管管腔内成功将留置针纳入。后来刘老师指导让我着手对病人进行静脉输液,我不免有些紧张,褪去针帽,我的右手捏住针柄,不知所措。刘老师在一旁提醒我左手应紧绷皮肤固定血管,患者也鼓励我:“没关系。”我调整进针角度,成功看到输液管内的一抹红,我也穿刺成功了。有了第一次,就有第二次,第三次,在老师和患者的鼓励下,我一次比一次更有信心,面对难以穿刺的情况,我也会仔细观察记录刘老师的手法,不断提高自己。
除了临床操作技术的精进,和患者沟通也至关重要。我跟随刘老师巡视病人时,一位糖尿病患儿的家属对患儿的病情倍感焦虑,刘老师注意到家属的情绪异常,将患儿家属领到病房外,进行沟通和疏导。患儿家属倾诉了自己的担忧,刘老师知道患儿家属焦虑的原因后,耐心作出解答:“糖尿病需要家属和孩子一起控制,而这种焦虑的情绪可能会影响孩子,孩子的情绪波动会影响他的血糖变化,因此,现在您要做的是和医生一起配合控制孩子的血糖,如果焦虑着急实在是无法缓解,可以通过深呼吸、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进行自我调节。糖尿病并不可怕,一些1型糖尿病的孩子长大后还能成为体育明星,只要控制好血糖,孩子未来的生活质量是有保证的。”听完刘老师的解答,家长沉重的表情逐渐消融,也放宽心继续配合医生治疗。而像这样温馨的沟通场景,已经在病房中、走廊里出现了一次又一次。
除了临床带教老师外,冯老师还有王护士长都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早上交接班时,王护士长主持晨会,屡次强调要保护好病人的安全,更要保护好自己的安全,每一次有血源性传播疾病的患者入院时,护士长总是反复提醒大家防止发生职业暴露,而在工作过程中的不规范行为,王护士长也会及时纠正,希望我们在工作时能够严格执行各项制度,保护好自身。冯老师每一次授课内容都充实精彩,带领我们学习国内外前沿的糖尿病指南,补充课本之外的专科临床知识,带领我们学习一些专科技术,比如血糖监测、胰岛素注射技等,让我们在日后遇上类似病人时能够进行规范的护理操作。
在临床实习伊始,能遇见这些临床技术过硬、专业知识丰富的带教老师,为我的临床技术提供规范的指导,并为后续的实习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我倍感幸运,也会更加努力。
【作者:2019级本科生 曾玥 来自单位:护理与康复学院 责编:罗霞 张丹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