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青年人才及管理骨干培训班参加者 张少石

发布时间:2023/09/25 21:06:38   点击:  

9月25日 星期二 晴

在秋高气爽、桂花飘香的初秋时节里,非常有幸能够跟随学校中青年人才及骨干管理人员培训班奔向千里之外的井冈山。

临行前的日子里,那些小学课本上曾经学过的《八角楼上的灯光》《朱德的扁担》,影视作品中的《井冈山会师》《闪闪的红星》等作品都不断涌上心头。怀着一种即将面向革命圣地“朝圣”的激动心态,掺杂着向往、好奇,我开启了一周的培训生活。当踏下飞机的那一刻,我感觉历史照进了我的现实,书中的伟人、英雄就在身边,我们停留的每个地方昨天都可能是战火硝烟。井冈山是一座英雄的山,朱德总司令称之为“天下第一山”。“青山处处埋忠骨”,中国工农红军在井冈山坚持斗争两年四个月的时间里,战斗无数,死亡将士4.8万人,平均每天就有56位烈士倒下,其中有名有姓的只有15744人,更多的无名英雄则停留在井冈山烈士陵园那块圣洁的无字碑上。

今天,我们重走闻名遐迩的“朱毛红军挑粮小道”,追寻革命先辈的脚步。它位于井冈山西北面的黄洋界哨口下面,是当年红军从宁冈挑粮上山路线的一段,“朱德的扁担”故事就是以此为背景。今天的行程往返一共1800米山路,路途蜿蜒曲折,崎岖不平,下山1639步,上山1320步,气喘吁吁,汗流浃背,难以想象当年每人背负30斤的粮食往来多趟的100余华里山路,是何等的辛苦,需要何等的毅力。“挑粮小道上挥汗如雨,胜过课堂上千言万语。”我一边走着,一边不自觉地想着,老区人民为什么甘于牺牲和奉献,到底是什么样的信念在支撑?平常一谈到理想信念,就感觉脱离实际、高高在上、虚无缥缈,然而在革命年代,挑粮小道上的每一滴汗水不允许不接地气的大道理扎根,大多数人的文化水平也无法造就“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伟大抱负以及“敢教日月换新天”的豪情壮志,可是,今天看来他们的信念又是如此的坚定,也许他们就只有一个念头:跟着共产党、跟着毛委员一定能过上好日子,谁不让我过好日子,谁就是仇人。

信念,从来都不是高大上的词汇,他应该是跟生活、工作息息相关的一道伟力,他可以是长征路上的铿锵有力、朴实无华的“跟着走”“不掉队”,也可以是钢七连传承的“不抛弃、不放弃”,还可以是比赛场上的简简单单的“我要赢”,我们党的理想信念落在我们每一个普通党员身上,应该是具体的、细化的。

信念,不是一劳永逸,一成不变的。

内要提升境界。新的长征路上,也许不会再现当年的围追堵截、战火烽烟,也许少了枪林弹雨、生死考验。然而,这里仍然弥漫看不见的硝烟,仍然充满未知的挑战。新时代,我们要赓续井冈山精神,将其化作永不褪色的记忆、永不变异的基因。

外要坚守初心。尤其是面对困难挫折,面对平凡与平庸,面对利益诱惑,如果我们的信念动摇了,心态就会出现失衡,一念之差,天差地别。


【作者:工作人员 张少石 来自单位:离退休处 责编:张永昕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