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 卢静宜

发布时间:2023/10/13 20:04:33   点击:  

10月13日 星期五 晴

2023年10月13日,在山东大学建校122周年校庆来临之际,纪念文集《如歌岁月》出版发布暨山东大学哲学系77级毕业41周年座谈会在山东大学校友馆举行。作为一名马克思主义学院周向军教授(哲学系77级学生)的在读学生,我有幸参与了这个特殊的课堂,上了一节特殊的课,留下了一抹特殊的记忆,获得了一份珍贵的体悟。

周向军教授(中)和卢静宜(左二)等学生在校友馆

这是值得记录的历史课堂,主人公是极具历史感的群体。通过阅读《如歌岁月》一书才知道,哲学系77级入学时年纪最大的新生出生于新中国成立前的1947年,与年纪最小的新生差了大约15岁。作为95后,实事求是地说,我一开始确实有一种时间上的距离感和阅历上的匮乏感。入学前,他们或许是工人、老师、农民、下乡知青、军人、医务管理人员,入学时党员同学将近30名,这与我的大学同学们是完全不同的。毕业后又经历风风雨雨几十年,他们吃过的盐那真是比我走过的路都多。而且,哲学系77级发挥了应有的历史作用。他们普遍是单位骨干和带头人,退休后仍以不同形式为社会服务,都在各自领域为国家发展贡献了自己的力量。很多也成为了各个领域的领军人物,在政界、学界取得了瞩目成就。其中,至少有16位厅局级、省部级领导干部,有1位“长江学者”,有多位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全国优秀教师和省、市先进教师。同时,这是一场有40余年历史的座谈。在《如歌岁月》一书的下篇,可以看到哲学系77级的大学生活剪影、毕业11、20、30周年聚会的图文记录以及集体给母校百廿华诞的祝福。今年,41周年座谈将会是又一场难忘的大聚会。

这也是生动鲜活的教科书。32篇回忆文章讲的是求学,也是工作,记叙了30位普通人的平凡生活。然而,平凡造就伟大,每个人都很了不起。透过朴实的文字能真切地感受到一股努力奋斗的精神劲头,娓娓道来的讲述背后隐藏着一股蓬勃向上的“生”的力量。这本文集给我留下印象的故事很多,比较深刻的有这么几个。书里讲了追逐梦想,既有通过高考终于踏入大学梦幻之门的激动,也有为了梦想而直面人生选择的纠结。书中还讲了争分夺秒、勤奋好学,一群充满朝气的年轻人利用一切能利用的时间听课、学习英语、参加学术活动、撰写发表学术论文。周末不休息、路灯下看书、睡梦中背单词,诸如此类的故事多多。学校各个角落特别是文史楼、小树林留下了“学痴们”拼搏奋斗的身影。这本书还讲了甘于奉献、互帮互助、团结友爱,划分小组单位、宿舍里讨论疑难问题、拆洗棉被、义务理发、收发信件和报纸、发放饭票和助学金、共同维护班级卫生,等等。这些点点滴滴的细微小事令人动容。更重要的是,这并非影视剧,而是真实的经历与事件。主人公们就在我面前,曾经只存在于长辈口中的往事细节,立马也变得“有模有样”。比如,使用油印讲义、领取饭菜票、听邓丽君的歌曲、读朦胧诗,等等。所以说,《如歌岁月》是一个时代和一段历史的缩影,是一本独特的历史书。

活动虽然结束了,但它对我的影响可能才刚开始。在这堂课上,我可能没刷多少英语题,没看多少文献,也没敲多少字。但是,我学到了一种无法用数字去量化的品质:永葆赤诚。用近几年很火的话说,那就是“愿你出走半生,归来仍是少年”。保持一份对人的真诚,保留一份对事的认真,存有一份对未来生活的希冀,牢记自己的初心并为之付出努力。这一时做起来简单,而始终如一坚持做下来却很难。所以这短短半天的学习收获,需要我用一生的时间去践行。不过幸好,我有位近在咫尺的榜样。我认为自己是幸运的,本硕博一路走来所遇皆良师。博士生阶段在周向军老师的指导下学习,入学以来,时常会听到周老师讲起他的大学生活(从《如歌岁月》书中也能看到),“坚持锻炼的秘密”“代导师写序言”“扎根树”这些故事可能说过不止一次。在周老师身上,我学习到很多为人、处事、做学问的道理。老师说过不少启发性的金句,我常引用的有两句:“一切都是最好的安排”;“要做就做最好的,虽不能至,但心向往之”。未来随着学习生活经验的积累,我相信我一定会对这堂课的收获以及周老师的教导体悟得更加深刻、理解得更加透彻。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长征,一代人有一代人的担当。”尤其在国庆节刚过,又临近山大122周年校庆之时,我更体会到了这句话的份量。作为新时代的山大人,我们要传承好代代山大人积淀下来的文化基因,发扬好山大人一以贯之的精神品格,争取为将山大建设成为世界一流大学贡献自己的力量,为党和国家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山大力量。


【作者:博士研究生 卢静宜 来自单位:马克思主义学院 责编:马艺荣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