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文在兹”展览志愿者 黄韦童

发布时间:2023/10/23 21:40:51   点击:  

10月23日 星期一 晴

作为“斯文在兹”展览志愿活动中的一位志愿者,工作之余我不由得溯洄与追问“志愿”的意义。

沿着“说文解字”式的“通幽曲径”,我想:“愿”一字不必多说;然何为“志”呢?《论语》中言“吾五十有五而志于学”,又言“志于道”,朱熹释为“心之所之”。

那么,“所之”之“愿”为何呢?

清段玉裁《说文解字注》中谈到古文中有将“志”作“识”用的情况,而古时“不分二音”,“二解义亦相同”。因此他释到:“志者,记也,知也”。

想到这里,觉“半亩方塘一鉴开”:以我之见,志愿活动中,所“志”之“愿”应为“志于知”。而这个意义,“身在此山中”的我感受颇深。

在志愿队伍中,即便是我们这些大多数为文史专业的学生,也未必对展品知之甚详。而这恰恰是我们的一笔宝贵财富——能够通过志愿活动学习展览内容。徐超老师前言中 “接竹引泉”这对联中的四字,让我下意识想到《封神演义》中“接引道人”这一角色,其名含义为“引导摄受之意”。我想,这句话不仅含有徐超老师的“俯首甘为孺子牛”——“接引”参观者走进“在兹”之“斯文”,使之迈入其中之妙趣,也是向所有人前来深入学习展览中有关文化内涵的慷慨邀请。

其实,这也与“志愿者”的职责有关。我认为,一个理想中合格且专业的志愿者应该是问不倒的,不能“一问三不知”,这样的能力与素质应该是我们虽不示人但不可不备的“神器”。

因此,在没有完全看过并且查阅过一遍全部展品之前,我没有参与过讲解活动。我先是为所有展品拍摄了一张“证件照”,然后开始了对展品背景、文化内涵等信息漫长的查阅了解。查阅所得最终浓缩成我的四张A4大小、四折的“笏形”手卡。

当然,我能了解到的知识也极有限,所以“三人行必有我师”仍是座右箴言。

如何学习这件事,说白了就是“处处留心皆学问”。所以我带着新视角、新知识,在不自觉的兴趣影响下,国庆去了青州博物馆参观;后又取道潍坊,往陈介祺“万印楼”一睹。

陈介祺说:“我辈好古,皆有真性情真精神与古人相契,方非玩物丧志。夸多斗靡,与玩珠玉无异,故必重在文字,尤某有真知有思古获心之喻也。”又思及志愿经历,不禁感叹:若我们参观或志愿时,只停留在“玩物”般的表面,终究不过是走马观花,浮光掠影。

但即便是我们学习了解甚至研究,是否就是尽头了呢?我认为也不是,而这乐知好学的宝贵精神,才是真正的得益。


【作者:2022级本科生 黄韦童 来自单位:尼山学堂 责编:李梦璐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