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乡土社会实践调研团成员 陈天烁

发布时间:2024/07/26 20:39:39   点击:  

7月26日 星期五 晴

盛夏蝉鸣阵阵,汾河谷地生生不息,夏日的火热无法磨灭这片沃土上的人民努力奋斗的身影。为进一步了解非遗文化对于乡村振兴的推动与发展,我们团队近日来到了山西省吕梁市文水县,以社会实践的形式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之一——文水葫芦制作技艺进行调研,以此为例探究乡土文化传承与发展在乡村振兴中发挥的效能。

我们首先来到了文水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习中心,在这里,讲解员对全县各个非遗文化项目都进行了细致讲解。作为刘胡兰故乡、武则天故里,这里孕育出了丰富多彩的文化,每一项技艺都凸显了文水人民的智慧与辛劳成果。

文水葫芦制作技艺以葫芦为载体,以烙刻为手段,辅以针刻、彩绘、镂空、浮雕等工艺,注重“意在笔先、落笔成形”,突出“以铁为笔,以火为墨”的艺术特征。应运勾、勒、点、染、擦、白描等手法,可以烙出丰富的层次与色调,能保持中国传统绘画的民族风格,达到艺术和自然生物的完美结合。我们在技艺大厅遇到了前来体验制作的当地中小学生,旁听了葫芦烙刻的方式与技巧。通过采访,我们发现大多数同学对于文水葫芦都有着浓厚的兴趣,愿意去了解学习制作技艺;相关负责人也介绍道,文水葫芦制作技艺已成为当地部分学校的专业课程,配备专业教师指导学生系统学习葫芦烙刻技艺。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感受到了当地人们对自身拥有非遗文化的自信与自豪,更看到了非遗文化生生不息传承的动力与希望。

随后,我们前往吴村文水县石安葫芦种植加工协会,这里于2023年10月获得了《葫芦制作技艺(文水葫芦制作技艺)》项目的保护单位资格。在对传承人刘老师进行采访的过程中,我们感慨于其发展历程的艰辛与不易:如此复杂的葫芦刻画技术,竟仅由刘老师父母一手传承与发扬,五十余年来,他们创办了农村专业合作社,将每亩仅产一千元的玉米地改良为收入过万元的葫芦地,而葫芦作为较为脆弱的作物,生长条件严苛,需要日夜呵护,一家人不辞辛劳地守护这片土地,用实际行动来鼓动村民加入葫芦刻画产业中:帮助村民选苗育种,促进葫芦增产增收;为村中无业妇女教学刻画技艺;扩展刻画葫芦销售渠道,拓宽市场……一切的劳动都取得了丰厚的回报,吴村人均存款在全县位居前茅,同时也吸引了国家的重视,2021年5月24日,葫芦制作技艺(文水葫芦制作技艺)经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

作为“非遗二代”,刘老师并没有觉得文水葫芦成为非遗前后生活有什么变化,制作文水葫芦,是为了村民们过上更好的生活,以及传承并发扬这份珍稀的文化瑰宝。正因如此,他们也并没有过多地宣传和商业化文水葫芦,而让它成为了吴村人的秘宝、文水人心中的骄傲、中华文化璀璨星河中的繁星一点,正如涓涓溪流,虽小而甘,虽细而长,虽藏于林中,却润养万物。

返程途中,望向暮色中的汾河平原,我再次感动于生于乡土之中的中华民族的温和谦逊却又奋斗不屈,他们愿用毕生精力,守护这片土地的文化,来回报养育之恩。也正因如此,中华文化才得以源远流长,乡村振兴才得以推行;我们也愿关注于此,助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陈天烁 来自单位:澳国立联合理学院 责编:蒋晓涵 陈婉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