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总理骨灰撒放处参观者 刘家豪

发布时间:2025/05/05 21:23:29   点击:  

5月5日 星期一 阴转雨

作为生在黄河畔,长在三角洲的我来说,曾听闻1976年周总理的骨灰曾在这里完成了最后一次泼洒。今天,我便带着对周总理崇高的敬意,驱车前往滨州市滨城区的周恩来总理纪念园。

黄河水滚滚而来,携带着泥沙,拍打着近处的黄河浮桥和远处公铁大桥的桥墩。我站在黄河岸边,视线随着黄河浪的拍打,向着黄河入海的地方望去。也许,在47年前,周总理的最后一捧骨灰就是沿着这里流向大海的吧。

从黄河岸往深处走,矗立着的是周恩来总理骨灰撒放处纪念碑。这座碑在2017年由滨州市人民政府打造,寄托着黄河三角洲人民乃至全中国人民对周总理的无限哀思。我怀着崇敬的心情,缓缓走近这座意义非凡的纪念碑。碑身一体,由取自太行山脉的花岗岩雕琢而成,重达 180 吨,其纹路恰似黄河水汹涌奔腾,再现了 “黄河之水天上来” 的磅礴景观。碑体总高18.98米,均宽3.05米,底座高0.78米,这些数字分别对应着周总理出生于1898年3月5日,享年78岁。碑顶厚0.76米,五星直径1.8米,碑身高15米,又寓意着周总理逝世于1976年1月8日,15日骨灰撒放于此。碑台南北28米,东西27米,象征着周总理自1921年加入中国共产党至1949年革命胜利,为中华民族解放事业奋斗了28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就任国务院总理任职27年。每一个数字背后,都是周总理波澜壮阔的一生的印记。

在纪念碑的不远处,便是周总理事迹展览园。这里展示着周总理从年少时为寻求救国救民真理,背井离乡前往日本、欧洲求学,到回国后投身革命事业,在黄埔军校创建立军队政治工作制度;从领导八一南昌起义,打响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到在极端险恶的条件下保卫党的中央机关,支持工农武装割据;从推动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促成国共合作、团结抗日的新局面,到代表中国共产党同各民主党派和爱国民主人士共商建国大计,筹备召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起草《共同纲领》,全力以赴投身新中国的筹建工作…… 周总理的一生,是为国家独立、民族解放、人民幸福不懈奋斗的一生。

走出展览园,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周总理的一生,如同一部波澜壮阔的史诗,激励着一代又一代中华儿女为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而努力奋斗。在这个五四青年节的第二天,我深刻感受到自己肩负的责任与使命。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刘家豪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王莉莉 武立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