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1 19:35:00
点击:
5月11日,海洋学院2024级生态工程班全体同学在军事理论课栾淑海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威海起义展馆,开启了一场直抵信仰与灵魂的历史之旅。在庄严肃穆的氛围中,我们沿着英雄的足迹,烽火岁月,感悟信仰的厚重。
走进展馆,映入眼帘的是一幅幅珍贵的历史照片、一件件斑驳的革命文物。栾老师站在展板前,语调铿锵、神情庄重,用生动鲜活的讲述,将威海千年的历史画卷缓缓铺展。从“天尽头”李斯的远眺,到秦始皇庙的苍茫肃穆;从朱元璋设威海卫、抵御倭寇海盗,到一战时期五万威海华工远赴重洋——他用一段段详实的历史,让我们读懂了威海作为海防重镇的独特地位,也读懂了这片土地背后的家国情怀。
而当讲述转入1937年12月24日的天福山起义,现场的气氛陡然凝重。那是共产党在胶东地区打响的第一枪,是威海儿女点燃的抗日烽火。在栾老师的引领下,我们仿佛置身战火之中,看见胶东儿女奋勇冲锋,看见群众响应号召,义无反顾地投入抗战洪流。纪念馆中的“威海起义”四个大字静静矗立,无声地诉说着百年国殇与民族觉醒的历程。
一件件旧武器:反坦克地雷、大刀、手榴弹……不仅是战争的见证,更是一代人血与火铸就的信仰象征。我们聆听着雷神庙前理琪英勇牺牲的事迹,敬仰着二十七军围歼“北极熊团”的铁血胜利,也深深铭记杨根思在朝鲜战场上喊出的“三个不相信”——那种迎难而上、绝不退缩的精神,跨越时空震撼着我们每一个人。
在栾老师的带领下,我们齐声诵读《七律·长征》,那熟悉的诗句在展厅中回响,仿佛将我们带回万水千山的征途中;当我们唱起《中国人民志愿军战歌》和《强军战歌》,每一个音符都饱含对英烈的敬意与对使命的担当。我们真正明白:历史不是陈列在橱窗里的记忆,而是一代又一代人传承不息的精神血脉。
那天,我们不仅参观了一座展馆,更接受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栾淑海老师的讲解不是冷冰冰的历史叙述,而是一场情感与思想的深度对话。他用温和坚定的语气引导我们思考:我们为何而来,将往何处而去。
历史终将走远,但精神永不褪色。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无法选择出生的年代,但可以选择奔赴的方向。今日重走革命足迹,是为了更坚定地走好属于我们的新长征路。脚下是曾经先辈拼死守护的山河,眼前是属于我们的时代大幕,唯有不负先烈,不负韶华,方能不负这来之不易的盛世和平。

【作者:2024级本科生 付子悦 来自单位:海洋学院 责编:谢婷婷 马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