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9 19:14:03
点击:
夜幕低垂,星光点点,今天,我们小组的电子线路课程设计项目圆满收官!回想这四周的时光,仿佛被按下了快进键,忙碌而充实,我心中感慨万千。从选定2024年电赛C题——设计一个模拟无线传输信号的系统开始,我们便踏上了一段技术与协作的征程。
项目初启,我们四人围坐在一起,面对题目要求却有些手足无措。题目涉及高频电路、信号处理、通信原理,技术跨度之大令人望而生畏。复杂公式和陌生模块让团队气氛略显沉重。作为组长,我深吸一口气,鼓励大家冷静下来,组织了第一次讨论。我们决定先从理论入手,分头查阅资料,梳理无线传输的原理。那一周,我们几乎泡在图书馆和实验室,翻阅教材,检索电赛案例,笔记上密密麻麻记录着新学的知识。虽有迷雾,但求知的渴望让我们逐渐找到方向。
第二周,我们明确了设计方案,并进行分工。小张负责硬件电路,我和小江专注信号生成与参数调节的算法,小祝则着手测试方案的制定。最棘手的莫过于多径信号的模拟——实际环境中,路径数和参数变化复杂多变。经过反复讨论,我们决定以三路信号(一路直达,两路反射)作为简化模型,既能体现多径效应,又不至于让设计过于繁琐。这个决定让我们在理论与实践间找到了平衡。
第三周是项目的高压期,硬件和软件的调试让我们焦头烂额。硬件上,可调电阻精度不足,信号幅度调节不够平滑;软件上,算法在边界条件下不够稳定。我们总是熬夜修改代码,优化控制逻辑。凌晨的实验室静谧无声,只有键盘敲击声还在回响,疲惫时,大家互相打气;调试失败时,总有人提出新思路。当波形图终于符合预期,实验室里爆发出欢呼,疲倦被喜悦一扫而空。团队的默契在这时候体现得淋漓尽致:小江总是能及时发现问题,小张的电路焊接技术扎实,而小祝的测试数据分析让我们少走了很多弯路。
最后一周,我们集中精力优化系统并准备展示。最终,系统实现了直达信号与多径信号的稳定生成,参数调节覆盖了所有场景。展示当天,面对老师和评委的提问,我们从容应对。系统运行稳定,参数调节灵活,多径信号模拟准确,赢得了高度评价。当听到“优秀项目”的评语,我们四人相视一笑,成就感如潮水涌来。
这四周的经历让我深刻体会到,电子线路设计不仅是技术的较量,更是耐心和协作的考验。我们从最初的迷茫,到一步步攻克难关,再到最终的成功,我学会了如何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际电路,也明白了团队中每个人发挥所长的意义。这次项目不仅让我们在课程中取得了好成绩,更让我们对电子设计的魅力有了更深的感知。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户佳玉 来自单位:集成电路学院 责编:谢婷婷 霍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