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5/19 20:36:51
点击:

时光如白驹过隙,转眼间,本学期“添翼工程”山大登山课在小珠山圆满收官。从3月到5月,我有幸作为保资辅导员参与了全部五次课程,每次课程都围绕精心设计的主题展开,每一次经历都令我收获满满。
初次登山是在春意渐浓时,我们在毛公山开启了红色教育之旅。山虽不高,但对于我这个“登山小白”来说也是个不小的挑战。山顶矗立着毛主席的天然石像,庄严肃穆,沿途更有丰富的红色文化展示。一路上,我和同学们认真聆听讲解,领略山川之美,感悟信仰力量,仿佛在历史的长河中穿梭,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更感受到一种跨越时空的精神传承。
浮山之行是一场春日里的诗意漫步。浮山是青岛主城区的绿色明珠,九峰相连,景色宜人。沿着木栈道绕山而行,一路上春花烂漫,绿意盎然,山间湖泊波光粼粼,峰回路转,海景豁然开朗。在山与海的怀抱里,我们尽情享受着自然的疗愈,在欢声笑语中,找到了内心的宁静与美好。
第三期登山课正值全民国家安全教育主题宣传周,主题“步履丈量山河,安全守护家国”深刻且庄重。我们来到了钱谷山,这里有许多古代海防工事遗迹。钱谷山地势险峻,草木丰茂,登山过程中充满挑战。大家一路披荆斩棘,沿野路蜿蜒而上,了解明清时期即墨的海防历史,学习国家安全知识。归途中,我们穿过一片抽穗的麦田,微风拂过,麦浪翻滚,恰似朝气蓬勃、奋发向上的同学们,充满了无限的生机与希望。
攀登马山是一场地理知识的“科普盛宴”。站在马山石林下,那些奇特的岩石和地貌让我仿佛置身于一个天然的地质博物馆。作为一名文科生,当柱状节理石群、沉积构造、硅化木等地理课本上的名词变成眼前可以触摸到的真实存在,这种强烈的新奇感和震撼感让我认识到,学习绝不能止步于书本,唯有亲身走进大自然的课堂,才能真正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将抽象的概念转化为鲜活的认知。
这次小珠山南北穿越作为结课之旅,比前几次课程都更加“硬核”。从攀爬毛公山时的气喘吁吁,到如今的步履坚定,我已经做好了迎接体能和心理双重考验的准备。小珠山地势复杂,山路崎岖,甚至中途遭遇突发大风,但同学们没有丝毫退缩。在登山过程中,大家相互扶持、相互鼓励。当我们历经艰辛终于登上山顶,极目远眺,山海相连的壮丽景色尽收眼底。那一刻,所有的疲惫都化作了自豪与喜悦。在合影环节,青岛校区户外运动协会的领队同学拿出李术才校长亲笔签名的旗帜,“强身健体,挺膺担当”的殷切寄语激励着我们每一位山大人,无论身处何时何地,都要以强健的体魄和坚韧的意志,勇敢地肩负起时代赋予我们的责任和使命。

回望这学期的登山历程,5座山,8万步,50公里,从红色教育到心理健康,从国家安全到地理科普,每一次登山课都是一次全新的体验,离不开青岛校区学工部的精心策划以及来自青岛校区户外运动协会领队同学们的专业组织。展望下学期的登山课程,或许会遭遇诸多未知的新挑战,但我始终坚信,也必将收获意想不到的新惊喜。我期待着能探索更多富有特色与意义的山峰,在山间小道上,与大家一起继续书写属于我们的登山故事,让这些故事成为关于山大独特的记忆,成为我们共同成长的见证。
【作者:辅导员 赵梓涵 来自单位:生命科学学院 责编:谢婷婷 霍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