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终于到了KAPIV项目路演答辩的日子。站在山东大学工程训练中心那个熟悉的路演走廊里,手心一直微微冒汗。阳光透过大窗户照进来,正好打在我们那台“宝贝”——小型手动折弯机的模型上,金属表面反射的光有点晃眼:这可是我们用了几个月亲手做出来的东西。
我们是A组,第一个参加答辩。我事先调试了答辩设备,包括视频播放、PPT放映等功能检查。14:30,我深吸一口气,走上台,心砰砰跳,几个月的心血就集中在我15分钟的答辩中。点开PPT,首页亮起“手动折弯机-A组”几个大字,还有我们的小组介绍。我清了清嗓子:“各位老师好,我们小组的项目是小型手动折弯机,我是答辩人于芮……”声音开头有点紧,但慢慢就顺了。作为一个“E人”,不冷场顺利讲话可是基础操作。
讲项目背景和原理部分,我尽量把那些拗口的术语说得通俗点:“其实就是靠两个模具的相对形状或者相对运动……”我瞄了眼评委,有的在点头,有的在记录,心里稍微轻松了点。项目指导老师也坐在下面,眼神中透露着鼓励。
总体设计方案是重点,特别是我们的创新点。我特意放慢了速度,指着PPT上的结构图和我面前摆放的实物产品:“我们最大的亮点是快速夹紧和锁定结构……”说着拿起旁边的实物模型,演示拆装并展示刻度盘。讲到弹簧强度长度计算和行程计算的时候,我生怕哪里说错,毕竟理论性比较强。幸好那些数据都印在脑子里了。
讲到零件加工和装配那部分,PPT里那些照片一张张跳出来:团队成员有的满头大汗在钳工台锉零件,有的皱着眉头盯着线切割机的火花,有的在车床前神情专注,还有满地的铁屑和油污……我自己看着这些照片,心里也特别感慨。几个月的加工不仅让我们团队感情更近,也着实提升了太多的实践经验和技能。最后放出成品图,银闪闪的机器摆在台上,我忍不住掰了一下手柄,那丝滑的旋转也似乎暗示着我们的答辩顺利完成了。

总结时,讲着我们的感想与对老师发自内心的感谢,嗓子有点发紧。几个月的相处与指导,我们对老师和项目都饱含深深的感情。我看了眼旁边我们组的伙伴们,大家多少都有些无声的神态变化。评委提问环节,他们问到了材料应力的回弹和选择问题,我们详细解释了对回弹的假设和对选材的理解。
走下台后,回头再看展台上那个小小的折弯机,它安安静静地立在那里,闪着光。这哪只是一堆铁疙瘩啊,这两个月的汗水、争论、熬夜、兴奋、挫败,还有五个人的心气儿,都实实在在地“折”在里面了。
今晚的星星,肯定特别亮。
【作者:2023级本科生 于芮 来自单位:机械学院 责编:谢婷婷 马艺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