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3 21:36:39
点击:
紫色静屏映着“以语为翼,跨畀翱翔:市场营销中的外语+人工智能”的活动主题,今天我以主持人身份出现在外国语学院“山外”校友会客厅第十三期的现场,不禁想起大一课堂上“语言是望向世界的棱镜”这句话,此刻棱镜的光正与AI代码在会场交织。
本期的校友会客厅邀请到2002届应用语言学硕士崔蓬师姐分享,为大家带来成长经验与行业洞察。她从山大硕士毕业后赴美跨专业攻读学位,现任美国西弗吉尼亚大学市场营销系Kmart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系主任,是成功跨界的业内专家。她的职业路径分享如一本跨学科教科书,从语言学到市场营销学的转型,让我想起自己辅修“马克思主义理论”时的忐忑。原来跨学科的第一步,始于怀疑“专业边界是否等于人生边界”。
“各位老师、亲爱的同学们,欢迎来到这个属于多元探索的午后空间。”开场白轻柔落地。当崔蓬教授开始分享,会议室里只有笔尖滑过纸页的沙沙声,和她清晰有力的叙述。她坦言跨界不易:“驱动我向前的,是对‘问题’的兴趣和‘解决’的渴望。”这句话像一颗小石子,轻轻投入了我的心湖。随后她用案例展开:当语言的文化洞察力注入AI模型时,冰冷的用户画像瞬间“活”了起来,营销决策也变得如“精准翻译般贴合人心”。看着对面管理学院同学眼神亮起,人工智能学院伙伴频频颔首,外语学院的同学们身体微微前倾——我感到崔教授就像一位高明的“译者”,正在把我们外语人的“软能力”,翻译成了AI场景中看得见、用得着的“硬价值”。
“在这个技术跃迁的时代,”她的声音带着穿透力,目光扫过在座每一位,“最不能被替代的,恰恰是我们跨越文化鸿沟、洞察人性深处的‘译者能力’。它永远是AI需要我们去赋予的那个‘人’的核心。”窗外热浪翻腾,我的内心却一片清凉澄澈。原来,深耕德语文学时培养的对“他者”的敏锐与共情,从来不是“窄门”,而是这把开启无限可能的“钥匙”中最独特的一齿。
访谈环节拉近了所有人的距离。我抛出的困惑也代表了许多“纯语言背景”伙伴的心声:“如何拥抱这个‘外语+AI’的交叉世界?起点在哪?”崔教授建议:“保持开放的心态,有热情、有勇气、更要有准备,然后去行动!”在这个‘外语+AI+∞’的时代,她鼓励我们以语言热爱和理解他人的热情为内核,用行动力开疆拓土。边界只在想象里,不在现实中。
自由提问时,管理学院的同学追问“创新创业路径”,人工智能学院的同学探讨“境外学术会议”,还有外国语学院学生关于院校选择的热烈讨论。问题纷飞,思想激荡,不同的专业背景带来各异的视角,却在这张圆桌、这个关于语言与AI交融的议题下,奇妙地达成了一种“共谋未来”的和谐。阳光在桌面上移动,映照着那一张张写着思考、兴奋、渴望被解答的脸庞。我的德语词典里,“跨界”(Grenzüberschreitung)这个词有了温度:它不是抛弃母语的河床,而是让每种语言的浪花,都能在AI的河流里折射出不同的光。
午后的阳光晒暖了桌面,也晒暖了在场所有语言人、技术人、商业探索者们的心。那些曾看似遥远的分野,在这间会议室里,在崔教授的洞见中,在我们真诚的对话里,被一种名为“融合与共创”的力量悄然融化。
【作者:2023级硕士研究生 李雪倩 来自单位:外国语学院 责编:谢婷婷 霍文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