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6 22:30:11
点击:

七月的济南,骄阳似火,蝉鸣聒噪。清晨九点,我们社会实践队与中国海归网的企业代表在中心校区汇合,带着米、油和一份沉甸甸的心意,驱车前往目的地——柏树崖村。车窗外,山色青黛,却难掩心中那份未知与凝重。
十点整,车轮碾过村口的碎石,柏树崖村安静地卧在山坳里。卸下物资,村委书记李友泉朴实的面容映入眼帘。在他的带领下,我们开始了入户走访。走在山间小径上,我们逐户探访,试图温暖那些被遗忘的角落。
低矮的院门推开,一位老人倚着门框,腿部手术后的她行动迟缓。我们送上粮油,她布满皱纹的手摩挲着米袋,连声道谢。调研手机使用情况时,她摸索出一台老旧的按键机,“给娃打电话用哩”,她憨厚地笑了笑,那笑容里藏着对山外亲情的无尽思念。那一刻,所谓的“数字鸿沟”不再是抽象的概念,而是具象化为一台看不清屏幕的老年机,和屏幕那头难以触及的儿孙笑脸。
下午,我们走访了更多家庭,相似的困境,不同的面孔,却有着同样的坚韧与沉默的期盼。走访间隙,李书记的讲述勾勒出柏树崖村更清晰的轮廓:空心严重,年轻人如候鸟飞离,留下越来越多的银发身影在守望;基础病缠身,医疗资源匮;收入微薄,低保、零工、小片薄田是多数老人的生存依靠。乡村振兴之路步履维艰。书记平静的话语背后,是一个村庄在时代浪潮下的无奈与挣扎。
柏树崖村的山水是美的,却掩盖不住那些被忽略的沟壑。物质的匮乏与信息的阻隔,如同两座大山,沉重地压在“银龄”的肩头。如何用我们所学,为这些老人真正架起一座通往便利、温暖和尊严的桥梁?我不禁深思。今天的经历,让我第一次如此真切地触摸到乡村振兴的复杂肌理,感受到那份沉甸甸的责任。我们带去的粮油终会消耗殆尽,但那份被看见、被关怀的暖意,以及我们心中被点燃的、想要为改变这份困境做点什么的火种,却持续地燃烧着,照亮我们继续前行的路。
山路蜿蜒,归途亦是征途,为银龄铺就平坦的“e路”,我们才刚刚启程。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李佳航 来自单位:管理学院 责编:刘方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