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9 20:49:00
点击:
晨光熹微,支教的第一缕气息便弥漫开来。站在略显简陋却充满期待的讲台前,我深吸一口气,将昨夜在灯下反复打磨、连手势都暗自校准过无数次的宣讲——《星火长明处,黄骅照山河》,徐徐展开。黄骅烈士的名字与故事,不再是书本上冰冷的铅字,而是透过我的声音,试图点燃台下那一双双清澈眼眸中的星火。前夜的辗转与低语练习,此刻都化作了胸腔里沉稳的跳动,只为让这束穿越烽烟的光,能更清晰地照亮孩子们的心田。

上午的时光流转,李金展学姐的英语课跳跃着异国的音符,张海熙同学的数学课则编织着逻辑的经纬。随后,轮到我的兴趣课——话剧表演的天地。当那份带着异国气息的英文剧本分发下去,空气里瞬间弥漫开一种微妙的拘谨与畏难。选角时,孩子们的目光躲闪着,小声的嘀咕里藏着对陌生词汇的怯意,仿佛那纸上的字母是难以攀越的山岭。我和张溪轩学姐俯下身去,像拆解精巧的密码,一个词一个词地引导,一个音节一个音节地示范。鼓励是微小的火种,点燃了尝试的勇气。渐渐地,低垂的头颅抬了起来,细若蚊呐的声音开始汇聚成清晰的诵读。当完整的句子终于从他们口中流淌出来,带着生涩却坚定的韵律,那份小小的突破感,如同初春的冰面悄然裂开,透出生机。尽管剧本中仍有几处词汇像顽固的礁石,孩子们澄澈的眼神里流露出困惑,我们便约定:今晚,定要将这些礁石打磨成温润的卵石,让台词化作更亲切的溪流。排练的间隙,身体也随着舞蹈的节奏舒展开来,几个八拍的律动,让午前的空气都轻盈跃动起来。
午后,时光沉入历史的长河。步入黄骅市博物馆与海盐博物馆,喧嚣被古老的静默取代。玻璃柜中,那些静默的陶罐、锈蚀的箭镞、斑驳的盐具,不再仅仅是文物。它们像沉睡了千年的信使,在幽微的光线下,仿佛能听见远古渔歌的余韵,看见灶火旁盐工们额角滚落的汗珠,指尖触碰到盐晶里凝固的海风与时光。陶罐的裂痕里藏着某个渔民的掌纹,盐灶的烟痕述说着劳作的艰辛与智慧的结晶。那一刻,并非简单的“参观”,而是灵魂与无数过往生命一次无声而深沉的际会,一种对土地与先民油然而生的敬畏,在胸腔里久久回荡。
夜幕低垂,刘上老师的讲座如一盏温润的灯,照亮了自我探寻的幽径。他娓娓道来的,关于性格的深邃剖析,像一把精巧的钥匙,轻轻旋开了我们内心深处某些未曾明察的房间。那些关于行为模式、情感反应的洞见,并非高高在上的理论,而是映照自身的明镜。在别人的故事轮廓里,我清晰地辨认出自己或深或浅的影子,那些习以为常的惯性,被赋予了全新的注解。这并非知识的填充,更像是一次心灵的濯洗,在灯光的暖意里,对“我为何如此”有了更深一层的体悟,心湖微澜,涟漪轻泛。
归途中,星子已缀满夜幕。回望这交织着初啼、汗水、古老回响与心灵震颤的一天,疲惫的躯体里,却充盈着一种饱满的温热。孩子们诵读台词时渐亮的眼神,盐晶折射的千年微光,讲座中那一声顿悟般的轻叹,都如同细小的星火,汇聚成支教长河最初、最鲜活的印记,悄然照亮前路,也映照着我们共同成长的河床。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汪娅慧 来自单位:翻译学院 责编:王莉莉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