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09 20:55:58
点击:
晨光漫过文登区的麦田,我揣着期待走进花饽饽孵化产业园。远远望见“金长林花饽饽”的红招牌在晨雾里浮动,麦粉与酵母的甜香裹着风来,像翻开了一本尘封千年的手艺史诗。

产业园的文化墙是时光的切片:汉代蒸饼的朴素、明清祭品的精巧……三百年的脉络在图文里舒展,讲解员说,文登花饽饽自2009年列入山东非遗后,金长林便成了产业标杆。
透过车间玻璃,我看到传统与现代正悄然接轨。师傅们留着手工塑形的魂,却用机械解放了揉面的辛劳:寿桃的褶皱里藏着民间美学,龙凤的翎羽纤毫毕现;而旁边的自动化和面机正有节奏地旋转,传送带将面团一一送进蒸箱。最动人的是“留娘糕”的诞生:将粉色面团擀成月盘,13颗大枣码成刻度,菠菜汁染的叶子托着福袋,传统习俗就这样变成了直播间里的网红爆款。
午后采访营销经理宋女士时,她的手机还亮着抖音后台:20万粉丝,单条视频200万播放量,满屏都是卡通包、麻辣花饽饽的叫卖。“年轻人爱买,但很少有人知道,石榴寓意着求子,龙凤则是祭海的图腾。”她翻出一组数据向我们展示,文化科普视频的点赞量不足产品展示的十分之一。“试过做模型,但没人知道怎么把'麻姑献寿'的故事做成徽章。”文创区的玻璃柜里,粘土做的花饽饽模型落了薄灰,宋哥指着空荡荡的展架,解释道,“我们守着敬天敬海的老理儿,却不知道怎么让00后觉得这事儿‘酷’。捧着非遗的金饭碗,却只能在直播里喊‘家人们下单’。”
会议室的墙上写着“非遗传承,创新发展”,夕阳把这八个字照得发烫、发亮。花饽饽的破圈,或许正像师傅们揉面的手法——得把文化的筋道揉进新花样里。我想,能不能学国潮盲盒,让龙凤造型和动漫壳子相结合?或者搭个沉浸式体验馆,让游客亲手捏出带指纹的寿桃?抖音里那些拍段子的年轻人,要是知道每个花饽饽褶子都藏着故事,会不会把留娘糕编成催泪短剧?
“让老规矩会说年轻人的话。”离开时,宋哥的话语依然在耳畔回响。我攥着一枚粘土做的小石榴,它冰凉的触感里,有师傅指尖的温度,也有未被说尽的千年故事。明天要去走访老匠人,或许该问问他们:当蒸箱连通直播间,这门手艺该如何在时光里,捏出属于这个时代的褶皱?
夕阳把产业园的影子拉得很长,像一条未写完的破圈之路。而我们这些揣着笔记本的年轻人,正试着用脚步,在传统与现代的夹缝里,踩出一串新的脚印。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李昱瑶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王莉莉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