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工大国际暑期学校参加者 高照凯

发布时间:2025/07/10 20:04:09   点击:  

7月10日 星期四 晴

哈尔滨的晨雾还未散尽,我攥着课程表站在教学楼前,七月的风裹着松花江的潮气,往领口钻。这是国际暑期学校的第四天,作为山东大学环境学院的大一学生,我像被抛入湍流的小舟,在流体力学的专业术语里,笨拙又固执地探寻方向。

八点半,周同明教授的流体力学讲座开讲。PPT上的N-S方程(纳维 - 斯托克斯方程)像纠缠的藤蔓,我盯着那些希腊字母,努力在混沌中理出线索。直到教授用英文抛出问题:“Take - off or landing,which is more dangerous for an aircraft?”(起飞和降落,哪个对飞机更危险? )

安静的阶梯教室,瞬间泛起涟漪。我想起去年从济南遥墙机场起飞,降落厦门高崎时,机身剧烈的颠簸——那阵失重感里,心脏猛地一缩,像被无形的手攥紧。“Landing(降落)”,答案脱口而出时,连自己都惊了。教授转过身,镜片后的目光定在我身上:“Why?”(为什么? )

喉间发紧,那些专业理论远在知识储备之外,只能磕磕绊绊用英文说:“When landing…My heart would ‘thump’,like being gripped…By an invisible hand.”(降落时……我的心脏会“咯噔”一下,像被无形的手攥住…… )话音落,后排传来极轻的笑声,可教授却微微前倾身子,示意我继续。

他转身在黑板画下机翼截面,用粉笔勾勒气流的轨迹,湍流、附面层分离这些概念,随着他的讲解,和我记忆里的“咯噔”感奇妙重叠。粉笔灰簌簌落在他肩头,他突然抬高声音:“Research begins with intuition —— that ‘thump’ in your chest,it’s the universe tapping you on the shoulder,asking ‘Why not explore?’”(科研始于直觉——你胸口的“咯噔”,是宇宙轻拍你的肩膀,问“为何不探索?” )

这句话像一道光,穿透我知识的迷雾。原来那些课本里冰冷的定理,最初也不过是某个研究者在生活里的“心颤”瞬间。就像山东大学“学无止境,气有浩然”的校训,从不是高悬的标语,而是鼓励我们从微小触动里,挖掘无尽的求知可能。

午后的Seminar,Molokanov Alexander教授的俄语口音混着英文,讲述氢能应用。专业词汇像雨点砸来,我努力捕捉、拼凑,偶尔跟不上时,就看他手势在空中划动的弧度——那是科研人对真理共通的热忱。身旁博士生师兄专注记录的侧影,让我想起山大实验室里,学长们熬红的眼、磨旧的手套,原来求知的纯粹,跨越校园、国界,静静流淌。

暮色漫进教室,课程表上的字迹已被目光磨出温度。想起出发前,山大导师说:“出去不是找现成答案,是找‘敢于提问’的勇气。”今日在流体力学里“撞得头破血流”,在氢能讲座里“迷失方向”,可正是这些碰撞,让我懂了:科研本就是湍流中行舟,要在混沌里挣出属于自己的航道。

走在哈工大校园,晚风掀动衣角,口袋里山大校徽的金属凉意,与哈工大的学术热忱悄然交融。两所学校的精神,在这一日的求知里,织成同一张网——哈工大的严谨,托着山大“气有浩然”的底色;我在异乡课堂的笨拙思索,映着母校赋予的韧性。

深夜回宿舍,台灯把影子拉得修长。笔记本上,流体力学公式旁,我用英文写下:“The ‘thump’ is the first note of discovery.”(“咯噔”是发现的第一个音符) 明日课程会更难,可那又何妨?飞机穿越乱流才能着陆,我们这些年轻的求知者,本就该在碰撞里扎根,在追问里生长。毕竟,所有伟大的启程,都始于一个“为什么”的勇气,和一颗永远会为真理“咯噔”跳动的心。


【作者:2024级本科生 高照凯 来自单位:环境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蒋晓涵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