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7/11 20:33:55
点击:
今天,晨曦微露,泉心爱心社的支教课堂在太和庄村与余店子村悄然铺展。这一天,知识如涓涓细流,浸润着孩子们的心田,而艺术与情感,更似无形的丝线,将历史与当下轻轻缠绕。
清晨的课堂,李佳怡老师循着文字的脉络,带孩子们触摸王朝更迭的印记。她以“汉皇重色思倾国”为引,缓缓铺开盛唐的画卷——安史之乱的烽火,马嵬坡前的无奈,都在诗句中渐渐清晰。李老师轻声道,白居易的《长恨歌》里,既有对君王失政的喟叹,更有对爱情的深情描摹,于是“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的余韵,便在课堂上久久回荡,引得孩子们对历史生出几分朦胧的思索。
自习时光里,有的孩子低头演算习题,有的凝神临摹字迹,还有些求知若渴的身影,围着老师追问难题。笔尖划过纸张的沙沙声,与师生间轻声的问答交织,成了最温柔的晨曲。
随后,王荣翼老师带着孩子们走进古代艺术的长廊。从编钟的雄浑乐声,到陶器的朴素纹路;从万里家书中的殷殷嘱托,到锈蚀铜剑上的岁月痕迹——那些器物里,藏着制器者的心跳与深情。它们穿越千百年时光,在博物馆的展柜里静静伫立,成为情感的永恒注脚。孩子们的眼神里,有了然的光亮,也有困惑的涟漪,但这份关于“艺术即情感具象”的种子,已悄然埋下。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棂,侯绪真老师将话题引向更远的过去。夏商周三代的起源,从部落联盟到中央集权的演变,如一幅壮阔的历史长卷徐徐展开。青铜器的纹饰里藏着礼制的威严,甲骨上的刻痕记录着文明的曙光,这些都在老师的讲述中变得鲜活。孩子们眼中闪烁着好奇的光芒,仿佛触碰到了中华文明源头的温度。
这一天的课堂,像一场情感的盛宴。友情的纯粹,爱情的绵长,亲情的厚重,家国的壮阔,百姓的悲欢,都在老师的讲述中缓缓流淌。或许此刻的孩子们,还未能完全读懂那些深沉的情愫,但当他们在未来的某一天,突然想起这堂课上的只言片语,想起老师眼中的恳切与温柔,定会明白:那些穿越时空的情感,早已在他们心中刻下了温暖的印记。
夕阳西下时,课堂的余温仍在。那些关于历史、艺术与情感的故事,如同撒在心田的种子,终将在岁月里生根发芽,开出理解与共鸣的花。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曹子聪 来自单位:化学与化工学院 责编:蒋晓涵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