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薪火探微”实践团队成员 胡雨彤

发布时间:2025/07/15 19:30:45   点击:  

7月15日 星期二 晴

盛夏的青岛校区,海风裹着淡淡的咸味,拂过玻璃幕墙。我攥着笔记本,站在美国德州仪器大学生创新中心门前,阳光把影子拉长,也将思绪牵引回更久远的时光深处。这是暑期社会实践的第二天,作为“薪火探微”团队的一员,我仿佛走入一段尘封的院史,在记忆与现实之间,试图探寻属于我们的答案。

上午,跟随杨阳老师推开器材室的大门,一股微微陈旧的气息扑面而来。木架上,1976年出厂的金属膜电阻外壳泛起微黄的光泽;十挡共电感箱的旋钮经年累月被无数科研人轻抚,留下隐隐的磨亮痕迹;那支鸭嘴笔,笔尖似乎仍隐含着上世纪墨香的余韵。触摸这些器材,就像触摸一段段无声的故事:深夜实验室里的灯光,绘图者紧锁的眉头,焊接时飞溅的火花……它们从不言语,却胜过千言万语,静静诉说着一代代信院人的坚守与热爱。

undefined

午后阳光更盛,我们登上二楼的微波实验室。短短几步台阶,却像穿越了数十载光阴:银灰色的微波干涉仪、精密衰减器在灯光下闪着微微冷光。听着老师介绍设备的用途,我的脑海中忽然浮现起自己做高频实验时反复调试参数的情景。那一刻恍然发觉:无论设备如何更新,科研的本质始终未变——皆是在无数次尝试与失败中,渐渐逼近真理的轨迹。

undefined

最让我难忘的,是黄昏时分的分享。我们围坐在教学楼后的长椅上,同行的伙伴谈起那磨亮的旋钮时,他想到的是“专注”,而我感受到一种“连接”:连接过去与现在,连接一个个看似微不足道的元器件与今天的学习,也连接每一代信院人的拼搏,汇聚成一条虽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链条,让后来者得以更从容地向前。

傍晚,我独自漫步在林荫道上,夕阳将创新中心的玻璃幕墙染成温暖的橙红色。忽然明白,这趟寻访不只是学习器材,更是一次心灵的回望:去理解镌刻在旧物上的岁月痕迹,也去追问自己为何而学、为谁而学。原来,“学无止境,气有浩然”不只是校训,更是每一次面对难题仍选择再试的勇气,是每一次迷茫时不肯放弃提问的执着。

“薪火探微”不仅是一个名字,更是一种提醒:微光虽小,也要持续传递。它或许只是一丝微弱的光,但足以照亮漫漫科研之路。愿我们都能守护那份微光般的坚持,在一次次实验、一行行代码里,写下属于我们这一代信院人的印记。


【作者: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本科生 胡雨彤 来自单位: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王一晗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