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添翼梦工厂”儿童职业启蒙队主讲人 袁梓涵

发布时间:2025/07/23 19:51:53   点击:  

7月23日 星期三 雨

七月的热风裹着蝉鸣掠过街道。作为添翼梦工厂社会实践项目青岛地区主讲人,我和队员陈俊羽带着准备好的教具和给小朋友的礼物,走进了城子社区居委会。此行不仅是一场简单的“讲座”加“互动”,更是我们团队响应“教育公平”理念,将职业启蒙资源向基层社区延伸的一次实践。

进入社区居委会后,工作人员热情地为我们引路。爬上三楼,穿过一道道门,我们终于抵达了社区活动中心。活动开始前,我们先进行活动物资准备,把凳子摆好,将买来的纸和笔一一放在位置上,调试着设备熟悉着ppt,期待着孩子们的到来。

铁门再次“吱呀”作响时,叽叽喳喳的声音已宣告了小朋友们的到来。率先冲进来的孩子,眼睛直勾勾地盯着桌上的道具;还有顽皮的小男生,一进门就张大嘴巴发出“啊!”的一声惊呼。看着他们,我忽然想到,我们此刻所做的,正是在为“乡村振兴”“文化传承”这些宏大的国家战略,播撒一颗颗微小却坚实的种子,让职业认知的阳光能照进每一个角落,促进资源的均衡传播。

等孩子们坐定,我打开PPT,看着台下一张张稚嫩的面庞,略带紧张地开始了自我介绍。随后,我向他们抛出了一个问题:“小朋友们,你们有想成为的职业吗?”本以为所有小朋友都会回答“是”,但令我惊讶的是,竟有三分之一的孩子表示从未考虑过这个问题。这个发现让我心头一震,也更深刻地体会到我们工作的意义。

接着我又问:“那你们认识自己是谁吗?”大家愣了一下,随即都哈哈大笑起来。我解释道:“认识自己,不仅是知道你的名字和长相,更要了解你的性格特点和身上的闪光点。”接着,我把代表简历的白纸分发下去,要求每个孩子将自己的名字、性格、特长和想干的职业写上去。答案五花八门:有人写自己“能吃很多碗饭”,有人说“会跟动物沟通”;有人想当电视台主播,还有人“想在家里一直睡觉”。这一个个天真的想法,都被我记录在心里。

大家写好后,便开始了职业模仿秀。欢声笑语差点掀翻了屋顶。梳马尾的小姑娘抱着布偶熊当病人,用棉签蘸着清水往“伤口”上涂,绷带在熊耳朵上绕了三圈,扎出一个歪歪扭扭的蝴蝶结。穿格子衫的男孩拽着同桌扮演师生,把算术本卷成教鞭敲打桌面,自己却先笑场了。轮到模拟求职环节,扮演老板的小男孩板着脸翻看简历,突然指着“特长”栏里的“会爬树”咯咯笑起来:“这个特长我们公司可不需要!”底下顿时笑作一团。这样的互动,不正是我们构思“启蒙教育”中的绝佳灵感吗?或许,一本记录这些童真瞬间的绘本,也能成为很好的启蒙载体。

窗外透进的阳光斜斜掠过窗台,孩子们稚嫩的求职信在微风中轻轻掀动。有人梦想给流浪猫当医生,有人渴望成为的赛车手。当我将这些承载着童真与希冀的纸片收回时,仿佛触摸到了每个孩子心中那颗小小的、发光的种子。当看到那些对未来职业毫无概念的孩子,在活动中逐渐露出思考的神情时,我也更加深刻地感受到,我们所做的,不仅仅是设计一场活动,更是在回应现实的需求。

也许几年之后,这些孩子也会成长为满怀梦想的青年,带着清晰的目标与理想,坚定地踏上各自的奋斗之路。而我们,作为山东大学的学子,在“返家乡”的志愿服务中,我们也用专业知识和创新方式找到了自己的价值坐标,为孩子们搭建一座通往未来的小桥,让他们敢想、敢说、敢做自己。这不仅是项目的意义,更是我们青年一代应有的担当。职业启蒙,从来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它需要我们持续地投入,将这些种子细心呵护,让它们在更广阔的土壤里,在教育公平的阳光下,茁壮成长。而我们,也将在这条路上,继续探索,不断前行。


【作者:2024级本科生 袁梓涵 来自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责编:王莉莉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