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携馥而来 育芽成林”乡村教育项目组负责人 韩立豪

发布时间:2025/07/24 20:00:52   点击:  

7月24日 星期四 晴

七月的清晨,微风习习,蝉声鸣鸣。晨光初透时,玫城湿地公园的朝霭正似浣洗后的素绢,在树隙间轻轻浮动。我身着红马甲立于入口处,引导着二十余名小朋友到达指定地点集合,一场浸润玫城文化底蕴的三公里徒步活动即将拉开序幕。蓝天绿树,仿佛大自然铺就的宣纸,而小朋友们活跃的身影,恰似散落在宣纸上的淡墨点,正待晕染成篇。

玫城,即平阴县,《中国名胜词典》称之为“玫瑰之乡”,故称“玫城”。平阴历史悠久,文化灿烂。平阴之名始见于《左传》,因地处古东原(东平)北部群山之北,古济水之南而得名。隋大业二年即设县,距今已有1400多年的历史。平阴的文化长卷上,处处可见历史的深邃印记。春秋时期,孔子曾踏足这片土地传经授业,其讲学的余韵在民间久久回荡,留下了“杏坛遗响”的佳话;三国年间,以“七步成诗”闻名的才子曹植,曾在东阿古城受封为王,让建安文风在此地渲染上浓墨重彩的一笔;明代文学巨匠于慎行,引领一时文坛风尚,他当年读书讲学的书院与长眠之地于林,如今都已成为游人纷至沓来的名胜。平阴的古迹,或透着人文的厚重,或显露出自然的奇趣。这些星罗棋布的景观,共同编织起平阴多姿多彩的文化图景,孕育出深厚的“和孝文化”。

七时整,随着社区负责老师的一声令下,志愿者与小朋友们迅速整队,以“和孝文化”为主题的三公里徒步活动正式开始。“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的口号声漫过湖面,惊起阵阵飞鸟。我牵着一位扎着麻花辫的小姑娘跟随队伍走在公园的小路上,掌心相触的温度将我们的心慢慢拉近。

行至拱桥处,忽有小朋友脚步踉跄,身旁志愿者立刻俯身相扶,一句简单的“我来拉着你”,却传递出“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的温情。日头渐高,阳光透过叶隙在地面投下斑斑光点,蝉的嘶鸣更加响亮,彰显着天气的燥热。可小朋友们丝毫没有被炎热的天气打败,依旧斗志高昂的喊着口号,背诵着古诗,朝着终点前进。我被小朋友们昂扬的精神所打动,也坚定不移地前进着。

三公里的路程渐近终点,志愿者和小朋友们都紧紧拉着彼此的手,相互加油打气。我望着他们并肩前行的身影,忽然懂得:所谓“和孝”,原是如这般,在掌心相握时传递温度,在俯身轻语时沉淀深情。“和孝”不是表面上矫揉造作的表演,而是于无声处见真情,于细节处流露的真挚感情。

日头渐高时,活动已近尾声。众人立于横幅下合影,镜头将这一瞬间灿烂的笑脸永远定格。三公里的路程,说长不长,足够让陌生的心灵渐渐靠近;说短不短,恰好能让“和孝”的种子悄然萌芽。

归途回望,晨雾已散,阳光下的湖面波光如碎银。掌心犹存牵过孩童的暖意,衣襟还沾着青草的清香。忽然明白,这场健步走哪里是在丈量路程,分明是用脚步在大地上书写“和孝”二字,以亲情为笔,以善意为墨,以时光为绢,写就的,正是一部流动在烟火人间的活典籍。

而平阴,也是一部摊开在齐鲁大地上的活典籍。翻开它的扉页,《左传》的墨迹未干;细读其章回,魏晋的风骨、明清的文脉,都在字里行间流转。而那些盛开的玫瑰、喷涌的泉水,都是这部典籍里,最动人的注脚。


【作者:2023级本科生 韩立豪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王莉莉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