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一盏灯,照一路人》剧本创作者 戴宁静

发布时间:2025/07/27 20:00:00     

7月27日 星期日 晴

手里这本《点一盏灯,照一路人》的剧本,纸页边缘已经有些卷角,却比刚写完时更有分量。这是我照着张桂梅老师的事迹写的原创故事,里面那个逼着女儿退学的母亲,总让我想起那些被生活困住的人:既因固执显得尖锐,又因困顿藏着无奈。

作为山大唐社“梦之翼”商河夏令营的教员,这部作品正是为眼前这些滨河实验学校的孩子们创作的。两天前,在这间临时腾挪出来的排练教室里,我把这个本子递到孩子们面前。说实话, 我心里直打鼓。我们这些从山大来的“老师”,能帮这些商河的孩子,理解故事里那份被贫穷挤压得变了形的母爱吗?

最先让我意外的是铄铄。当初分角色时,这个剧本里女性角色多,我本担心男生不愿演母亲,试探着问谁愿意试试。这个男孩举着手喊“我来”时,我还愣了愣。一个十二三岁的少年,要演一个被日子磨得泼辣又可怜的妇女,怎么想都觉得是个挑战。

今天午休时,他抱着写满铅笔字的剧本跑来,指着“丫头片子读啥书”那句说:“老师,昨天演到这句,我故意扯着嗓子喊,可小杨说我眼神里缺了点‘没办法’的劲儿。” 他翻到剧本里母亲骂女儿的段落,铅笔在“可恨”两个字旁边画了圈,又在旁边添了“可怜”,“我奶奶说,以前村里穷,她也是逼着姑姑退了学,夜里总偷偷哭。”我心里一软。原来这“可怜”不是技巧,是他在笨拙触摸身边世界的纹理。此刻,我懂了唐社前辈的话:“别急着教,先学着‘看见’他们。”

小杨也来得早。她穿了件洗得发白的蓝布衫,是找村里老人借的,说这样更像剧本里的失学女孩。手指点着剧本上母亲的台词,她抬头问:“张桂梅校长遇到的那些家长,是不是也这样?心里想让女儿读书,可穷日子拦着,只能硬起心肠说狠话。”我突然想起第一次排练时,孩子们总把角色演成单纯的好人或坏人,而现在他们在台词背后,看见了生活的重量。

下午正式演出时,铄铄一出场就抓住了所有人的目光。他故意把嗓门压得又粗又哑,骂“丫头读啥书”时手往腰上一叉,脚往地上一顿,活脱脱一个被生活磨出棱角的妇女。可当小杨演的女儿低声说“我想考出去”时,他骂人的话突然卡在喉咙里,嘴角抽搐了两下,竟背过身去抹起了眼睛。这个动作剧本里没有,是他自己加的……

演出结束,孩子们兴奋地围上来,小脸通红。我走到窗边,商河午后炽烈的阳光,明晃晃地泼在空旷的操场上,晒得水泥地发白。心里堵着的那团滚烫的东西,终于找到了出口,不是言语,而是一种沉甸甸的踏实和感动。真正的教育,或者说理解,从来不是单向的灌输。它是点燃心灯,是俯下身,在另一个灵魂的挣扎与闪光里,辨认那些被生活尘埃掩盖的微光,并让这光,有机会彼此映照。

张桂梅老师是那盏燃烧自己、照亮山野的灯。而我们这群山大唐社人,在商河这间小小的教室里,和孩子们一起排这出戏的过程,或许就是笨拙地尝试擦亮一根火柴。当看到铄铄写下“可怜”时的认真,小杨提问时眼里的探寻,特别是他们在舞台上那一刻忘我的、震撼人心的真实反应时,我知道,那光,不仅被孩子们看见了,也在我们心里,点燃了更深的火苗。这份在支教泥土里共同生长出来的“看见”与“懂得”,是山大,是唐社,是商河这片土地,赠予我青春岁月里,最珍贵、最滚烫的礼物。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戴宁静 来自单位:文学院 责编:蒋晓涵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