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寻齐鲁红色医脉”——江苏淮安暑期社会实践活动参与者 陈文浩

发布时间:2025/07/29 20:00:00   点击:  

7月29日 星期二 晴

踏上追寻“红医”足迹的旅程,心中早已预演过无数遍。然而,当脚步真正落在淮安的土地上,那份源于齐鲁百年医脉深处的责任感,才如淮水般真切地涌上心头。

我们实践队的首程来到了周总理纪念馆。讲解员的声音低沉,将那些教科书之外的故事娓娓道来。一张张泛黄的照片,仿佛无声的胶片,投射出总理为国为民呕心沥血的日日夜夜。故事不是宏大叙事,而是那些关于节俭、关于操劳、关于深夜伏案的微小细节,最是戳心。

告别故居的沉思,我们来到了盱眙县人民医院。座谈交流中,院方真诚地分享了发展的轨迹与挑战。硬件设施的精进令人欣喜,但更让我心头一震的,是他们在“软件”上的深耕:如何在师资相对薄弱的情况下,探索出贴合基层需求的教育模式与理念;如何在科研资源有限的环境中,努力寻找突破点,服务地方健康。

下午的义诊,场景如此熟悉,思绪瞬间被拉回到遥远的喀什。在盱眙乡镇卫生院的诊桌前,一位56岁的阿姨,带着腰背疼痛的初诊。问诊查体后,我给出了初步建议,并提到:“如果有之前的胶片,判断会更精准些。”她匆匆离去。义诊接近尾声,大巴即将启动之际,她高举着手中的胶片袋,气喘吁吁跑上大巴,急切地喊着:“我想找刚刚那位大夫!”我心头猛地一颤,疾步迎上。接过那尚带体温的胶片袋,学医十年的使命感从未如此刻般沉重如山。她眼中是纯粹的、毫无保留的信任与期盼。仔细阅片,我调整了更具体的方案。她连声道谢,朴实的话语直抵人心:“你的书没有白读。”那一瞬间,手中的胶片仿佛重若千钧。当我们的目光真正与他们交汇,医嘱才真正有了血肉,医者的价值才在此刻彰显。

末程在黄花塘新四军军部纪念馆。站在当年新四军军医学校初创之地,历史的厚重感扑面而来。透过珍贵的史料和斑驳的遗迹,我仿佛听到了战火中救护伤员的呼喊,看到了前辈们在极端困难条件下拯救生命的身影。“红医”的种子,是从这里艰难而顽强地萌发。从简陋的军医学校,到华东白求恩医学院,再到融入齐鲁血脉的今日山大齐鲁医学——这条用理想、热血和奉献铸就的红色医脉,从未断绝。

“传承红医精神,赓续齐鲁医学百年血脉”——这绝非一句空泛的口号。它需要我们在历史的回望中汲取力量,在基层的磨砺中理解责任,在每一次真诚的“看见”与“倾听”中践行医者仁心。当每一份健康的期盼都能得到郑重的回应,这跨越时空的红色血脉,便真正在新的时代焕发出新的生命力。赓续,即是前行最好的姿态。


【作者:2024级博士研究生 陈文浩 来自单位:第一临床学院 责编:蒋晓涵 韩怡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