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大学花饽乡遇团宣讲队成员 李昱瑶

发布时间:2025/07/30 19:35:55   点击:  

7月30日 星期三 晴

阳光洒在湖南永州五里牌镇中心小学的教室里,仿佛飘起了淡淡的“麦香”。今天,我作为山东大学花饽乡遇社会实践团的非遗文化宣讲者,为孩子们讲授一堂主题为胶东花饽饽的非遗文化课。希望通过讲解、展示、互动,让孩子们亲手触摸到跨越千里的山东民俗文化温度。

课程伊始,我讲起“胶东沿海渔民以面粉制牛羊祭祀海神”的故事。胶东花饽饽的起源与海洋文化紧密相连,旧时小麦很珍贵,用面粉捏成的造型,成了连接人与海洋的神圣信物。随着讲解深入,我也向大家展示了花饽饽在各种生活场景中的应用——春节的老虎、兔子饽饽添年味,结婚时的龙凤花饽饽寄祝福,周岁宴的“长命百岁”饽饽载关爱。一张张图片展示出来,孩子们恍然大悟:“原来花饽饽是可以送祝福的!”

到了“制作探秘”的环节,我把准备好的原料展示给孩子们看。面粉作基底,鸡蛋能让口感更细腻,花生油可以提香,而菠菜汁、胡萝卜汁等果蔬汁液更是天然的“调色盘”。当我讲到“三光”和面标准(手光、面光、盆光),说醒发就像面团“睡大觉”时,孩子们眼里满是期待,早已按捺不住尝试的小手。

最令人期待的“体验时刻”终于到了。我把提前准备好的面团分到每组桌上,搭配了小剪刀、红豆和分装的果蔬汁。“大家试试捏个小兔子吧!”我一边示范一边指导,孩子们跟着学起来。他们将面团搓成椭圆做身体,捏出尖尖的耳朵,用剪刀剪出绒毛纹路,再把红豆嵌成圆溜溜的眼睛。有的孩子特别有创意,往面团里揉进菠菜汁,捏出了“绿刺猬”;有的则模仿课件里的寿桃,用拇指按压出桃尖的弧度。

课程接近尾声时,大家捧着自己捏的小饽饽,纷纷表示要把花饽饽的故事和亲手做的“作品”带回家,让这份来自山东的非遗魅力继续传递。

看着孩子们的笑脸,我知道他们不仅认识了胶东花饽饽,更在揉、捏、剪的过程中,亲身体会到了传统手艺的温度。那些融入生活的指尖智慧,藏着最生动的文化密码,而这份亲手触碰的认知,正让胶东花饽饽这一非遗文化,在更多人心中生根发芽。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李昱瑶 来自单位:文化传播学院 责编:刘方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