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非遗提线木偶体验者 郭泽滨

发布时间:2025/07/31 19:45:03   点击:  

7月31日 星期四 晴

作为山东大学“闽脉承新”社会实践小队的一员,为助力闽南文化传承,我们踊跃参与了“鲤城青年”举办的第二期“带着家乡去上学”活动。此次行程我们体验了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提线木偶。

暮色中的清风剧场古意盎然,飞檐翘角下红灯笼摇曳,门前的石板路被往来脚步磨得发亮。主持人正介绍着这位提线木偶老艺人——吴伟宏师傅。这位省级非遗传承人从少年时便与木偶为伴,48年的操演让每根丝线都成了身体的延伸。

随着南鼓一声脆响,《钟馗醉酒》正式开演。舞台中央,钟馗木偶红脸膛、虬髯张,身上18根丝线在63岁的吴师傅手中如臂使指。只见他手腕轻转,钟馗便摇摇晃晃迈着醉步上前,左手端着的“酒葫芦”微微倾斜,仿佛真有琼浆欲坠;忽然一个趔趄,丝线骤然绷紧,木偶竟以脚为轴转了半圈。最绝的是“怒目圆睁”一幕,林师傅指尖轻挑,丝线带动木偶眼珠转动,配合头部微颤,将钟馗酒后的威严与憨态糅合得恰到好处,让人忘了这是木头傀儡,只觉是活脱脱一位性情中人。

“谁想试试让钟馗‘醒酒’?”吴师傅的邀请让我鼓起勇气走上台。接过线板才发现,看似纤细的丝线握在手里竟有不同的力道——控制头部的线偏硬,牵动手臂的线则细软。我学着师傅的样子想让钟馗站直,可手指刚发力,丝线就缠成了乱麻。“别急,先理清楚‘主线’,手腕要像托着一碗水,用指尖分力……”吴师傅在旁手把手指导,我练了许久,才勉强让木偶完成了一个“举杯”动作,下台时指尖已有些发麻,这才懂了台上一分钟背后的十年功。

演出结束后,我们在后台见到了吴伟宏师傅。这位与提线木偶相守44年的老艺人,正低头细细修缮钟馗木偶。我主动上前,与他聊起了这门手艺的变迁。吴师傅眼里泛起光彩:“早年间剧团跑宣传,全靠一张张传单往人手里塞,走街串巷喊破喉咙也未必有人来看。”他笑了笑,语气里却藏着感慨,“哪像现在?多少人是冲着一出木偶戏,专门坐飞机、乘高铁来泉州——真应了那句‘为戏赴一城’。”

话锋一转,他又说起剧场里的光景:“从前是阿公阿嬷搬着小板凳在戏台下,现在呢?年轻人占了绝大多数,举着手机拍不说,散场了还追着问木偶的‘前世今生’。”从露天搭台到剧场满座,从老辈独爱到青年追捧,吴师傅的话语里没有华丽辞藻,却字字浸着自豪,仿佛那些流转的时光、沸腾的掌声都化作了他掌心木偶的温度。谈及传承,老人眼里有光,毫不掩饰地赞扬了政府为推广木偶戏创新传承所做出的努力,他也殷切表达了希望通过自己及其他手艺人的共同努力,有更多年轻人能够爱上这项非遗,努力学习,勤学苦练,助力提线木偶的传承发展。

离开清风剧场时,晚风带着南音的余韵。手里仿佛还留着丝线的触感,那是老艺人的温度,也是千年技艺的重量。在泉州的街巷里,这根线正牵着过去,走向更远的未来。


【作者:2024级本科生 郭泽滨 来自单位:低空科学与工程学院 责编:刘方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