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绛绳系福・雏鹰添翼”暑期社会实践团队主讲人 袁梓涵

发布时间:2025/07/31 19:54:35   点击:  

7月31日 星期四 晴

今天,我作为“绛绳系福・雏鹰添翼”暑期社会实践团队的主讲人,与团队成员一起走进青岛市城子社区,开展“绛绳系福”社会实践活动宣讲会。我们希望通过宣讲的方式,让新时代青少年群体在实践中领悟传统文化与非遗传承的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同时,我们也希望通过活动的推广与传播,将中国结文化融入现代生活,促进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让这份古老的艺术在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为树立文化自信添砖加瓦。

在前一晚准备吉祥结教程时,我与队员们反复练习吉祥结的编法。从一开始编得认不出来,到后来的信手拈来,我们在学习过程中也领会到了中国结的魅力。原来,绳线的每一个弧度,都藏着古人的巧思。不论是唐宋仕女裙裾上的蝴蝶结,还是明清窗棂间的万字结,中国结中蕴含的千年文化内涵从未真正离开。

我从生活中的中国结、中国结的起源、中国结的寓意、吉祥结的制作四个方面展开讲解。最初整理活动主题时,我们总在“非遗传承”与“文化创新”之间犹豫。直到宣讲会上,我询问“你认为中国结可以出现在哪里”,有人说在奶奶衣服的挂件上,有人说在过年家里的挂历上,我忽然懂得,所谓传统从不是封存在博物馆里的标本。我们要做的,或许只是轻轻推一把,让那些盘桓在旧时光里的绳结,顺着当代生活的肌理自然生长。翻到“起源”那一页时,底下听讲的小朋友都张大了嘴巴,被新石器时代的结绳记事图震住了。看到古人用绳结的大小记录谷物多少,用位置分辨日月流转,那些岩壁上模糊的刻画,竟和此刻手中的红绳有了跨越万年的对话。唐代仕女裙上的蝴蝶结,宋代诗词里“千千结”的意象,明清窗棂间繁复的盘长结,原来每一代人都在给这根绳子添新花样,就像给老树嫁接新枝。

制作吉祥结时,先由我的队友进行示范。只见一条红绳在指尖穿来穿去,最后一拉一扯,一个红色的中国结便呈现出来。我在一旁也跟着编,编织过程中,心也随之静了下来。由于绳结的编法较复杂,有些孩子不太会编,我和队员就一步一步地教,确保每个孩子最终都能编织出一个属于自己的中国结。

“青春力行担当”这行字在我们PPT的尾页格外清晰。曾以为这是句遥远的口号,直到走进社区,与基层社区链接起来,才发觉这就像绳结上的节点,提醒着每一步都要踩在实处。或许我们最终编不出完美的结,但准备过程中懂得的“如何让传统活在当下,如何让个体的微光汇入群体的星河”,早已在心里打了个结实的结。


【作者:2024级本科生 袁梓涵 来自单位:机械工程学院 责编:刘方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