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公英拓声队成员 张泽熙

发布时间:2025/08/01 19:49:04   点击:  

8月1日 星期五 晴

十二天的暑气,在湖南溆浦统溪河镇学校的铃声里悄悄沉淀。当最后一片蒲公英绒毛乘着山风飘向远方时,我才恍然惊觉,这场由蒲公英社团拓声队十个人和孩子们共同书写的支教故事,早已在我们和孩子们的生命里,埋下了会发芽的种子。

初到统溪河时,三到六年级的孩子们眼里带着山野特有的澄澈,也藏着一丝对“外来老师”的怯生。我们带着精心准备的课程走进教室——上午的主题课像打开了多扇窗:科技文化主题课上,当孩子们用吸管、橡皮泥等材料拼出一艘小船,眼里闪烁的光比盛夏的太阳更亮;传统文化主题课教他们制作漆扇,小小的手握着扇柄,专注得像在雕琢稀世珍宝;思维表达课上,起初不敢开口的孩子,慢慢学会举起手分享自己的想法,那些带着乡音的表达,比任何华丽辞藻都动人。

下午的课程更像一场奇妙的探险。下午的兴趣课丰富多彩,既有好玩有趣的化学实验课,也有科普性质的寄生虫知识。在一节乐理课上,从认音符到合唱由《成都》改编的《溆浦》,起初跑调的歌声渐渐变得整齐,最后晚会时,他们用带着童声的合唱为我们送行,那旋律里藏着的,是他们用真诚编织的感谢。

孩子们的成长,像统溪河的水流般悄然却坚定。那个总躲在课桌后害羞不敢开口的小女孩,在最后一节思维表达课上,主动站到讲台前参与老师的游戏;几个调皮的男孩,在科技文化课上学会了沟通与交流,更好地融入了大团队中。他们不仅吸收着知识,更在学着表达、合作与尊重——这些课本外的成长,或许比记住几个知识点更珍贵。

而我们拓声队的十个人,也在这场支教里完成了一场自我重塑。出发前,我们带着“传授者”的忐忑,认真打磨每一节课的教案;相处中,才发现自己更像“学习者”。孩子们教会我们什么是纯粹的快乐:一个玩偶能换来全班的欢呼,一句表扬能让他们雀跃一整天。他们也教会我们什么是坚韧,有的孩子每天5、6点钟就起床来上课,从不迟到,眼里永远带着期待。

十个人的团队,在十二天里拧成了一股绳。凌晨一起修改教案,课后围坐讨论课堂得失,谁的课程遇到难题,大家七嘴八舌出主意。我们不再是单独的个体,而是为了同一个目标并肩的伙伴,这种默契与信任,是课本永远教不会的成长。

离别的那天,孩子们往我们手里塞了满满当当的“礼物”:画着我们模样的涂鸦、写着“老师再见”的纸条、自己写的电话号码。有个孩子仰着头问:“你们明年还来吗?”我们没法给出肯定的答案,却在心里默默约定:要把这份对教育的敬畏与热爱,带到更远的地方。

十二天很短,短到不足以教会他们所有知识。十二天很长,长到足以让我们明白,支教从来不是单向的给予,而是一场双向的奔赴。孩子们在我们的课堂里看见更广阔的世界,我们则在他们的眼睛里,重新找到教育的初心与力量。

就像蒲公英的种子,我们带着统溪河的风与光回到原来的生活,而那些在孩子们心里播下的好奇、勇气与热爱,终将在某一天,迎着阳光破土而出。这场山野间的相遇,早已超越了“支教”二字的意义。我们和孩子一起,在彼此的生命里,完成了一场温柔的生长。


【作者:2023级本科生 张泽熙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刘方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