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2 19:15:41
点击:
8月2日早上,我们团队来到了“火山农业谷”,探访潍坊市昌乐县推出的“火山农业”这一特殊的农业模式。
天刚蒙蒙亮,我们就跟着合作社的王理事长往园区赶。穿过那片望不到头的现代化连体棚时,智能操控屏上的数字还在跳动,水肥一体化的管道正悄无声息地往土壤里输送养分。“今天帮着给大姜培土吧,这活看着简单,讲究着呢”,王理事长说着就递来了一把小锄头。我学着他的样子蹲下身,把黑黢黢的火山土往姜苗根部拢,可刚弄了两垄,腰就像被绳子勒住似的酸得直不起。火山土看着松软,攥在手里却带着股韧劲,混着晨露沾在裤腿上,没多久就结成了硬邦邦的泥块。
其实这片火山土地上的合作社,本身就是土地流转催生的“意外之喜”。就像我们此刻在田埂上的手足无措,于家山前村的村支书于勇和乡亲们最初被动成立合作社时,也满是懵懂。那时党员们的犹疑、村民们的疏离,像晨雾裹着田埂,让这片土地透着几分迷茫。好在村集体不催不逼,只把懂农爱农的人拢到一起,让党支部的灯照着合作社的路——后来他们走出去学经验,才渐渐有了笃定的方向,让这片火山土地慢慢长出了新希望。
太阳升高些时,我们转到南瓜棚。藤蔓像调皮的孩子四处乱窜,得一根根理顺了绑在支架上。我手忙脚乱地扯着瓜藤,冷不防被叶子背面的蚜虫爬了一手,吓得差点把绑绳扔了。“这些小虫子,比伺候娃还费心呢!”旁边摘南瓜的陈婶笑着说,她指甲缝里嵌着洗不掉的泥土,指关节因为常年泡水有些变形,可摘瓜的动作又快又稳,一个圆滚滚的南瓜在她手里转两圈,蒂就被利落掐断。
中午歇脚时,我发现自己掌心磨出了三个红印子,脖子被晒得火辣辣地疼。看着合作社的乡亲们坐在田埂上啃馒头,就着自带的咸菜吃得香甜,突然懂了他们常说的“每颗粮食都带着汗味”——不是矫情的比喻,是真真切切渗在土壤里的辛苦。现在土地入股的村民,捧着的“六二二”分红账本上,每一笔数字都印着这样的辛苦;就连田边那些“边角料”地块,也被一点点攒成了集体的家当,只是资金的短缺、设施的不足,仍像待浇的旱田,盼着甘霖能来。
午后的阳光更烈了,阴阳棚里喜阴区的蓝莓倒还清爽,可喜阳区的南瓜叶已经蔫了大半。我们跟着技术员给棚顶拉遮阳网,金属支架烫得不敢碰,汗水顺着下巴滴进黑土,瞬间就没了踪影。王理事长说这土是火山岩风化的宝贝,保水又肥田,可再金贵的土地,也得靠人一寸寸侍弄才能长出好庄稼。乡村振兴的蓝图在墙上亮堂得很,可执行里难免打“折扣”,干部能力的鸿沟也让信任的种子难扎根,就像这午后蔫了的南瓜叶,得一点点找法子补救。
收工时,我捧着自己摘的两个小南瓜,沉甸甸的。原来这“火山农业”四个字背后,不只是先进的大棚和产业链,还有无数双沾满泥土的手,在日光里、在风雨里,把日子一点点种成希望的模样。还有很多个像于勇一样的村支书,他们都懂得:就像火山岩风化出沃土,合作社的每道辙痕,那些犹疑与笃定、困难与坚持,都在为明天的丰收蓄力。

【作者:2024级本科生 王冠霖 来自单位:经济学院 责编:刘方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