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2 19:27:24
点击:
傍晚时分天边的光亮尚未完全褪去,夏日炽热的浪潮裹挟着此起彼伏的蝉鸣,如汹涌的潮水般,毫无保留地扑面而来。那股子燥热本应让我心烦意乱,然而,此刻的我却仿佛置身于一片无形的凉意之中——《南京照相馆》所带来的余韵,宛如一场轻柔而又绵长的细雨,悄无声息地沁入我的心底。直到此刻,那股湿润的沉重感才如潮水般缓缓浮现,将我紧紧包裹。
这部电影将背景精心设定在1937年南京城即将沦陷的前夕,在那个风雨飘摇、动荡不安的年代,一家老照相馆成了故事的核心舞台。照相馆老板周默然,是个性格沉默寡言的人,平日里总是静静地守在那一方小小的天地里,仿佛与外界的喧嚣隔绝,可当灾难的阴影如乌云般笼罩南京城,他却毅然决然地选择了留守,在那间略显昏暗的暗房中,他成了惊慌失措市民们的希望寄托。
我清晰地记得影片中那些细腻而又震撼的画面。照相馆橱窗的玻璃,起初干净透亮,能清晰地映出街上行人的身影,孩子们的欢声笑语仿佛还回荡在耳边,可随着局势的急剧恶化,灰尘如同恶魔的触手,一点点地堆积在玻璃上,就像一层厚重的阴霾,渐渐遮蔽了外界的光线,也仿佛预示着这座城市即将陷入的黑暗深渊。显影盘里的药水,在昏黄的灯光下微微晃动,倒映着窗外仓皇逃难的人群,那些人,有的抱着年幼的孩子,眼神中满是恐惧与无助有的背着简单的行囊,脚步匆匆却又显得无比沉重,他们的身影在药水中扭曲、晃动,仿佛是命运在无情地捉弄。而周老板一次次拉开又合上的抽屉,更是让我揪心不已,抽屉里装着那些未能交付的照片,每一张照片背后,都可能是一个家庭的悲欢离合,照片的主人,或许在逃难的途中遭遇了不幸,永远地消失在了这场浩劫之中。
电影里最让我难以忘怀的一幕,发生在那个阴雨绵绵的夜晚,雨滴打在照相馆的窗户上,一个浑身是血的军官闯进了照相馆,他的军装破破烂烂,脸上满是血污和疲惫,眼神中透露出一种绝望与不甘。他一进来就急切地对周老板说:“给我拍张照,要看起来像还活着。”周老板默默地走到灯光前,开始调整灯光,灯光在暗房中摇曳,映照出他脸上凝重的神情,这时,军官突然开口问道:“底片能保存多少年?”周老板停下手中的动作,轻声回答:“如果避光防潮,一百年。”那声音,低沉而又坚定。军官听后,嘴角泛起一丝苦涩的笑意,那笑容中包含了太多的无奈和悲哀,他说:“那比人长久。”就在快门按下的瞬间,远处传来爆炸的闷响,震得地面都微微颤抖,可相纸上的笑容却异常清晰,那笑容中带着一丝解脱和对生的渴望。我想起历史书上那些模糊不清的姓名,他们曾经也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会担忧照片是否会褪色,会在意衣领是否整齐端正,可在这场残酷的战争中,他们的生命却如同蝼蚁一般脆弱,轻易地就被碾碎。
电影的后半段,周老板开始偷偷拍摄日军的暴行,他把胶片藏在相框的夹层里,将底片卷进棉袄的内衬中,每一次藏匿,都像是在与死神赛跑。有一场戏,让我紧张得屏住了呼吸。周老板在冲洗日军所谓的“纪念照”时,故意让部分真相显影,在那看似欢乐的合影角落,隐约露出半只孩童的鞋,那小小的鞋子,就像一把锋利的匕首,直直地刺进我的心里,我仿佛看到了那个孩童惊恐的眼神,听到了他无助的哭声。周老板用这种隐晦而又勇敢的方式,展现了普通人在黑暗中如何用自己的技艺进行沉默而坚定的抗争。当周老板最终被逮捕时,刺刀抵在他的胸口,那冰冷的触感仿佛能穿透他的身体,他却没有丝毫的畏惧,提出的最后一个要求是整理那些未完成的照片,在刺刀的监视下,他缓缓地、认真地给每张相片写下日期和地点。
回家的路上,我路过一家仍在营业的老照相馆,玻璃门上贴着“全家福特惠”的字样,我不由自主地停下了脚步,久久地伫立在那里,我的脑海中浮现出电影里那些永远也无法凑齐人的全家福,还有周老板对学徒说的那句话:“照片留不住命,但能留住命里的光。”
此刻,我伏案记录下这一天的感受,我突然理解了这部电影所蕴含的最深刻的隐喻——在这个记忆极易被篡改的时代,每一次真实的记录,都是对遗忘的有力抵抗,就像周老板用那一张张发黄的相纸对抗着硝烟与战火,我们也在用生活中那些琐碎的日常,对抗着时间的洪流。我郑重地翻开日记本,将今天的电影票根轻轻贴上,墨迹虽已有些晕染,但“南京照相馆”这五个字依然清晰可辨,仿佛在诉说着那段不应被遗忘的历史……
【作者:2023级本科生 李卓 来自单位:核科学与能源动力学院 责编:刘方 周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