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3 19:39:54
点击:
推开排练厅的门,《短歌行》那磅礴激昂的旋律便扑面而来——“和之音”合唱团正在全情排练。这支常年活跃在省市群众艺术舞台上的队伍,它的成员们是我家乡的一群阿姨叔叔——他们曾是田间地头坚韧的建设者,如今在歌声中追寻精神的丰盈。然而,乡音的独特韵律,在来到更广阔的舞台时遇上了阻力。平翘舌的较量、前后鼻音的微妙……如何让诗词的千年气魄被更清晰地唱出和理解?
这个夏日,作为教育部“推普助力乡村振兴”重点立项团队——山东大学“推普绘中华”队的一员,我回到曾属于吕梁山贫困区、正奋力书写新篇的家乡交城。肩上的责任沉甸甸,但看着这些在歌声中重燃光彩的身影,我深知,推普正是联通这份热爱与更高艺术表达的筑基路。
“姨,‘枉用相存’的‘用’这个字念的时候,嘴唇是圆的,像刚才练美声的O型口,您再试试看。”我走近闫阿姨,指着团队量身定制的推普手册清晰地示范说明。她凝神模仿,终于,一个饱满清晰的“用”字迸发出来,眼里的亮光如星般闪烁。
这份用心制作的推普手册迅速成了团员们的通关宝典。闫阿姨的成功示范像一石激起千层浪,其他阿姨叔叔也兴致盎然地投入进来。“人生几何”的“生”不能再平舌了,“唯有杜康”的“康”后鼻音也要讲究。手册在团员们手中紧握,纠正的声音开始在排练厅里此起彼伏。在反复雕琢咬字的过程中,他们对诗词意蕴的领悟也悄然加深。
精心打磨过的声音终于汇聚一处。齐诵《短歌行》时,变化震撼人心。原本蕴藏于各自乡音深处的独特生命力与情感,在融入标准清晰的普通话后,仿佛找到了更坚实而宽广的河床。诗词那穿越千年的气魄,在普通话所搭建的共同语境里,经由大家全情投入的演绎,焕发出更加通透、更具共鸣的光芒。

教育部重点关注的“推普助力乡村振兴”实践,就在这片渴望新生的土地上,在阿姨叔叔们越来越自信的歌声中闪闪发光。他们眼中焕发的神采,比任何形式都更有力地向我诠释着“为天下储人才,为国家图富强”的意义。大学的精神,不仅深藏于书斋中的穷理究经,更在于躬身乡土、泽被于民。普通话的推广让乡村文化的根脉扎得更深,让个体生命的声音通过艺术的桥梁,汇入时代洪流。这共同的语音,在铸就深厚文化认同的同时,也激昂地谱写着乡村振兴的壮阔交响。在希望的田野上,推普绘中华,绘一幅共语共情、文化共兴的动人画卷。
【作者:2024级本科生 杜沣原 来自单位:国际教育学院 责编:王一晗 冯嘉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