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时间:2025/08/04 19:39:10
点击:
清晨的阳光刚洒向塔塔尔乡,我们实践团便踏上这片充满民族风情的土地。参加升旗仪式时,村民们整齐列队,国歌声中,民族服饰的色彩与国旗红交融,庄重又温暖,这是民族团结最生动的注脚。
推广普通话小课堂上,从政策讲解到教写“草原”“牛羊”这类贴近生活的汉字,再到共唱《我和我的祖国》,村民们眼里的热忱让我触动。语言是桥梁,此刻我们用汉字、用歌声,传递着对文化交融的期盼,也感受着村民对新知识的渴望。
走进哈萨克族刺绣坊,指尖触碰那些绣着精美图案的织物,仿佛摸到了民族文化的脉络。了解撒班节时,想象着节日里人们穿新裙起舞、手风琴奏响欢乐的模样,这是属于他们的文化宝藏,珍贵却也因宣传不足、传承乏力,急需被更多人看见 。
下乡调研,真实触摸到乡村的肌理。地少、年轻人外流、条件艰苦,可在这些困境里,我看到了坚守的光:放弃县城工作回村的到村大学生,一千多公里外奔赴而来的西部计划志愿者。前者扎根故土,以青春宣传家乡;后者耐住寂寞,用脚步丈量村情,把自己活成村民的“贴心人”。她们让我懂得,“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从不是一句空泛的口号,而是脚踏实地的坚守,是把个人成长融入乡土发展的担当。
入户时,听村民说着生活的不易,却也念叨着党的好政策、干部的帮衬,矛盾与希望交织。这让我明白,乡村振兴道阻且长,可总有无数微光汇聚,照亮前行的路。我们这些大学生,该从她们身上汲取力量,摒弃浮躁,学会沉淀,把论文写在祖国大地上,把青春种进需要的土壤里。
暮色中的塔塔尔乡,炊烟袅袅,民族文化的余韵与乡村发展的思索在心底缠绕。这一天的所见所闻,是课堂外最生动的教材,教我读懂坚守、传承与担当,也让“青春何为”有了更清晰的答案——当如这些扎根乡土的年轻人,以初心为帆,渡时代之河,让个人微光,点亮民族文化传承与乡村振兴的漫漫长路 。
【作者:2023级本科生 热则燕·艾合买提 来自单位:药学院 责编:王一晗 冯嘉雯】